会员登录  新用户注册 退出

公文搜网 - 蓝秘书公文之家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政经部门 > 农业

农业

新中国成立70年延安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综述

公文搜 2021-07-12 11:10:30 农业
新中国成立70年延安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综述 2019-09-17粮食生产稳步推进,特色产业渐成规模,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农民收入翻倍增长……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延安农业全面发展的
新中国成立70年延安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综述 2019-09-17粮食生产稳步推进,特色产业渐成规模,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农民收入翻倍增长……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延安农业全面发展的70年,是延安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70年,更是延安农民生活得到质的飞跃的70年。70年来,延安全市上下众志成城、砥砺奋进,始终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惠及农业农村农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措施,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历史性大跨越,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延安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了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农业农村发展获得新动力。农村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发展抢抓机遇、勇拓新路,一个个时间节点,记录下延安农业在这场跨越70年变革中的奋斗足迹:新中国成立后,我市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温饱问题,粮油作物种植面积占到70%以上,农业结构相对单一。八十年代,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延安农业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起来的倚重粮油的农业结构受到挑战,苹果、烤烟、羊子、马铃薯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时农业经济增长的基础支撑。九十年代后期,我市抢抓国家退耕还林重大战略机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引导农民群众在搞好生态建设的同时,完成了产业转型,形成了以林果业、草畜业、棚栽业为主的产业格局,为农民群众建起了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短缺向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2002年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2004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在西北地区率先免征了农业税。2011年,延安市被农业部认定为唯一以地级市命名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动农业发展进入了结构升级、方式转变、动力转换的新阶段。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655元,较1998年退耕前的1356元增长了5.6倍,农民收入的60%来源于产业经营收入。2017年,国务院扶贫办、农业部在延安召开了全国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经验交流会。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完成产值241.1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86元,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5.5万户15.6万人,4.49万户依托产业实现脱贫。苹果种植起始于建国前,加快发展始于八十年代中期。1985年,地委行署作出“建立百万亩苹果商品基地的决定”,鼓励和引导有一定经验和基础的农民发展苹果种植,洛川县、宝塔区等成为发展的重点地区,苹果面积从1985年的15.2万亩增加到1990年的85.9万亩,5年增加了70.7万亩。1991年至1996年为规模扩张阶段,全市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以富士、秦冠、新红星为主栽品种,以乔化密植为主要模式的苹果种植在全市得到迅速发展,洛川、宝塔、黄陵、富县、宜川被认定为陕西省首批优质苹果基地县。1997年至2006年,随着规模扩大,果园生产管理成为首要任务。以市级苹果科技下乡活动为显著标志的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项关键技术推广普及活动全面推开,延安被农业部确立为全国优势苹果产业带。苹果面积从1996年的152.2万亩发展到2006年的199.3万亩,10年间增加了47.1万亩。200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苹果南提北扩战略,出台了《关于加快以苹果为主的绿色产业发展的决定》,把绿色、有机、生态模式融入果业生产当中,加强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专业化、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逐步成长为全市第一优势产业。截至2018年,全市以苹果为主的园林水果面积为354.8万亩,比1978年的22.8万亩增加了332万亩,年均增长7.1%;果品产量为299.1万吨,其中苹果产量为289.2万吨,占全市水果产量的比重为96.7%,成为目前种植面积最大、覆盖面最广、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特色产业。苹果产业成为农业新动能我市设施蔬菜种植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初期至九十年代初期,蔬菜产业长期以自产自销的生产状态存在,面积小、产量低、上市迟、耕作技术落后、品种单一老化,“家家户户腌酸菜,大小人均一缸菜”可谓是当时群众蔬菜消费的真实写照。九十年代初期,日光温室和大棚栽培技术先后在安塞、甘泉、宝塔等县区试种获得成功,引发了种植理念的根本性转变。2001年,设施蔬菜作为退耕还林后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