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周口农业发展综述
公文搜 2021-07-12 11:10:29 农业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周口农业发展综述2019-08-28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周口市农业农村在思变中突破、在改革中创新、在发展中提质、在稳定中增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产量实现了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周口农业发展综述2019-08-28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周口市农业农村在思变中突破、在改革中创新、在发展中提质、在稳定中增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产量实现了由低产向高产稳产的跨越,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还实现了历史上最具活力的跨越。农业政策实现了由过去“交皇粮”向取消农业税、发放农业补贴的转变;农业生产条件实现了由过去靠天吃饭向“旱能浇、涝能排、林成网、渠相连”的高标准粮田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由过去人力加传统农具的传统耕作模式向机械化、集约化的转变;农业经营模式实现了由过去家庭小农经济分散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经营转变;农业产业化实现了由过去的家庭作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转变。随着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周口市农业农村又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时代,在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的基础上,坚持以文明村、平安村、卫生村、产业富民村、美丽宜居村、党建示范村“六村共建”为突破口,不断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产能提升才能确保粮食安全新中国成立前,对于生活在周口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来说,每天能吃上饭算是头等大事。上了年纪的老人,对于土地有种特别的感情。他们热爱土地更爱惜粮食,因为他们穷苦过、饿怕了。“那年月吃不上饭,能吃红薯面馍、杂面饼都已经很不错了,更别提白面馍了。”农民宋铁柱说,“原来的完全靠天吃饭,与现在的生活简直没法比。”1981年以后,农村实行并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的栽培技术逐步普及,农业投资逐年增加,农作物品种逐步更新,粮食产量迅猛增长,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显著改善。3年后,周口市小麦单产580.6斤,总产达50亿斤,小麦生产由低产进入中低产阶段。进入21世纪后,周口市小麦单产突破每亩800斤,小麦单产进入中产阶段。特别是2007年以来,周口市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不断在保障国家安全方面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小麦单产一直保持在900斤以上,小麦单产进入中高产阶段。2018年,全市粮食总产180.38亿斤,其中夏粮总产106.04亿斤,秋粮总产74.34亿斤,稳居全省第一位。2019年,全市夏粮预计单产1069.4斤,总产118.4亿斤,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了农业全面丰收、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贫弱的土地上开出“似锦繁花”地处中原的周口市,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在近代,备受“水、旱、蝗、汤”之苦,农业生产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农业以集约、高效、绿色、可持续为方向,以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任务,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市逐步形成优质专用小麦、优质油料、无公害农产品、特色林果、优质瓜类、中药材、食用菌、花卉等八大农业生产基地。近年来,周口市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巩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为基本途径,大力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果蔬,加快推进高效种植业转型升级,促进周口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坚强支撑。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太康、郸城、淮阳、商水等为主的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以淮阳、郸城、商水等为主的优质大豆生产基地,以淮阳、西华、太康、沈丘等为主的优质花生生产基地,以项城、商水、沈丘等为主的优质芝麻生产基地。以扶沟县为中心,辐射带动西华县、淮阳县、太康县发展设施蔬菜,设施蔬菜面积200亩以上的生产基地达到130个,全市有6个蔬菜供港基地,面积达到8000多亩。以太康、扶沟、西华、郸城等为重点的优质西瓜和优质小辣椒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0万亩和80万亩。全市优质果树种植面积达到13.1万亩,初步形成了粮食、油料、瓜菜、小杂果等四大主导产业,粮食、瓜菜、油料常年产量分别占河南省的1/7、1/3和1/4。深化农村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