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A文化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
在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A文化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
同志们:
A文化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和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赋予高校新的历史责任和文化使命。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A文化思想,做好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下面,我谈几点体会。
深刻理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宣传思想文化事业要立足中华文明,中华文明蕴含强大的文化基因,经历了漫长的孕育、产生、发展、壮大过程,在严峻考验中得到淬砺而升华,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向上向善的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立心立魂,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稳步前行。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文化基因。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宣传思想文化事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愈发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日益成为现实需求。踏上新征程,“两个大局”相互交织,如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成为宣传思想文化事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充分展现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气象新作为。坚持以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文化建设实践中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A文化思想。高校持续深入学习贯彻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师生头脑,贯彻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和教育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以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新的文化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守正创新践行新时代文化使命,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做研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推出越来越多的优质文化成果,展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气象新作为。以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基本遵循原则。高校立足文化传承创新职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批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合作,奋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贡献。
不断开拓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学校作为一所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百廿老校,坚持以A文化思想为指导,不断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把“七个着力”贯彻落实到办学治校和立德树人全过程。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用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从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聚焦重要节点、重大活动,不断凝聚全校上下踔厉奋发的精神力量。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健全校内“意识形态一盘棋”工作格局,在意识形态工作研究报告、会商研判、情况通报、思想引导、管控处置、工作联动以及教育培训、检查督查、追责问责等方面统筹管理,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夯实意识形态管理运行工作机制。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为民、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持续打造“红绿相融”的学校特色文化品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绿色担当使命。积极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感动学校人物”“十佳大学生”典型评选等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聚焦学校中心工作,通过学校官方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塑造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更具传播力和引领力的宣传思想话语体系,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传递到学生指尖、心间。在央视、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积极发声,讲好学校故事。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秉承“诚朴雄伟”和“诚真勤仁”的优良传统,铸就了“诚朴雄伟,树木树人”的校训精神。不断优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结构,形成集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艺术专业选修课程和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为一体的美育课程体系。打造“水杉大讲堂”等文化活动品牌,不断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聚焦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发布《生态林业蓝皮书》和《生态文明绿皮书》,形成“一蓝一绿”智库品牌。学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智库等智库建设成果丰硕,获国家领导人和省部级领导批示30余份,被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办、国办以及省委省政府采纳近20份。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先后与20多个国家或地区百余所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开展中文教育和中国文化交流,合办孔子学院,借助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中国文化传播,共组织各类推广活动达200多场,受众达2.1万余人,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言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