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党史纪念馆解说词
泗水县党史纪念馆解说词(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泗水。泗水古县,西接儒家圣地曲阜,东依沂蒙,处泰山之阳,南峙邹峄,历上古,涵东夷,人祖华胥,伏羲帝始,为中华文化一脉之源,发祥之地。这里是革命老区,是孕育革命英雄,传承红色基因的一片热土。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走进泗水县党史纪念馆,重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直接影响到了近邻中国,极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1927年,马列著作《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单行本开始传入泗水,使一批在漫长的黑夜中寻求光明的先进知识青年看到了共产主义的真理之光,思想上受到教育和启迪。特别是本年济南“五·三”惨案发生后,县立高级小学的进步师生纷纷罢课集会,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这就为中国共产党在泗水建立与发展组织奠定了思想基础。
1931年2月,钱杰东加入中国共产党,钱杰东在济南正谊中学经程铭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泗水最早的共产党员。
1932-1937年,在济南、济宁、兖州、曲阜、泰安等地求学的泗水籍进步青年开始接受新文化、新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并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利用回乡之际,在进步的知识分子中传播先进文化。其中的代表有周蓝田、乔海秋、曹宇光、刘海岩···
1935年1月,乔海秋到泗水县立第一高级小学任教。在此,他组织了学生“读书会”宣传新文化,介绍新书刊。这是马克思主义在泗水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为这片革命热土播撒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
1937年9月,周蓝田等到泗水开展抗日活动,一是根据党中央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公开而广泛地进行抗日宣传;二是秘密地、积极地发展党员,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以此作为发动武装的领导和基础;三是物色重点人物开展统战工作。
同年,曹宇光、刘海岩、张林夫在柘沟镇东河涯秘密开会,建立了中共柘沟支部,隶属于中共鲁中工委,这是泗水县第一个中共支部。
支部队伍扩大后,一天,在周蓝田家里,支部中六个人(孙汉卿、管戈、周蓝田、曹宇光、张林夫、刘海岩)开会,讨论如何发动武装。丑村一带的周边村庄,已经发动了大批贫雇农、青年学生、小学教师,相继成立了抗日救国会。组织抗日武装的条件已见成熟,估计可发动二百多人的武装力量。柘沟一带,通过走亲串户,可发动五、六十人的武装。会议最后决定,大伙回去,立即搜集枪支弹药,动员组织群众,准备抗日武装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