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新用户注册 退出

公文搜网 - 蓝秘书公文之家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政经部门 > 农业

农业

浅析土地政策对农发项目实施的影响及对策

公文搜 2021-11-11 15:05:24 农业
浅析土地政策对农发项目实施的影响及对策【内容摘要】   鉴于上述种种原因,土地流转暂时仍然改变不了现行土地政策阻碍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状,事实证明要
浅析土地政策对农发项目实施的影响及对策【内容摘要】   鉴于上述种种原因,土地流转暂时仍然改变不了现行土地政策阻碍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状,事实证明要大范围的推广土地流转政策还需要一段时间过渡,现行的土地流转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那么有没有其他途径弥补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种种不足之处呢?我县09项目区—望疃镇武油坊村通过先把土地从农民手里集中起来综合治理后再平均分配的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农民、农业、农发工作三赢的局面。      首先各级政府要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让农民自愿把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交给我们治理,我们挖好田间配套沟,修筑田间道路,对荒废地,低洼地和废旧池塘进行填筑改造后,再按照之前的标准公平的分配土地。土地经过治理后就不再有好中差之分,这样,每户不仅可以分到连续集中的土地,甚至经过造地后有些农民分到的土地比以前还多了。先治理再分配的方法不仅给农民们带来了实惠同时也方便了农发工作的开展,可是就是这样一项利国又利民的惠政,为什么在推广的过程中,仍然阻力重重呢?原因就是分地不公的现象普遍存在,之前占了便宜多分了土地的人自然不会同意损害自己的利益,不会支持再分配。所以就需要政府在广泛宣传的同时抓紧制定健全政策法规,使土地治理后再分配有法可依,并且突出对农民权益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治理后再分配工作的顺利开展。 【正文】    XX县地处XX之间,是纯粹的农业“大”县,历史上被称作XX的“西伯利亚”,农民长期过着地瓜半年粮的贫困生活。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政策后,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体制把农民的生产投入与经济收益联系起来,提高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使农村经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我国也跻身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农业大国。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农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家庭经营制已逐步成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障碍,给我县的农业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国目前实行按人口数量平均分配的土地制度,土地有好中差之分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彰显公平,致使农民分到的土地如天女散花般不集中,不连续,有的一户人家可能有几块地,村东头半亩,村西头半亩,这种土地分散的现象不利于发展农业现代化,机械化,不利于规模化经营。      第二,现阶段农业开发土地治理的目标是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为了达到治理目标就必须开挖田间小沟,修筑田间道路,这就需要挤占一部分农民的土地,在治理过程中占地问题非常突出,农民阻力很大,甚至导致信访走访,激化了矛盾。田间配套沟与路很难按设计实施,达不到治理目标。      第三,农村荒废地、低洼地和废旧沟塘占地较多,按设计可以利用开挖排水沟的弃土将其填充造地,但是由于土地承包到户及弃土可以出售的原因,部分群众不允许把自己家的弃土拉走填充其他地方,不愿“舍己为人”,造成部分土地资源的浪费。      第四,现代灌溉设施一次性可以灌溉几十亩甚至上百亩,而由于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可以自主决定种什么,什么时候种,这就导致相邻土地农作物的灌溉期不同,不能统一灌溉,灌溉费用难以收缴。有的农民到了灌溉期他也不愿意灌溉,认为过不几天就可能下雨了,何必掏钱灌溉呢,这些都是造成灌溉设施利用率低的原因。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农民以地为本,守着条块化的一亩责任田,要想使农民真正从土地中刨出金豆豆,要想使我们的农发项目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治理目标,不改变现有的土地管理模式,不改变现有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土地改革就是要赋予农民土地经营权、使用权以及转让权,一方面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要让农民真正能从土地上获得更多利益,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提高土地收益。于国于民都是善莫大焉。      面对如此现实,从2001年起,全国出现了农村土地流转即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势头。据调查,自1998年土地二轮承包以来,我县土地承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