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文:七十年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前瞻
公文搜 2021-07-22 14:10:22 理论文章
七十年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前瞻发表时间:2019-08-30 来源:党建网微平台张立文 沧海桑田,河清海晏。虽世事多变,但总归天下升平。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年中,中国的思想家、哲
七十年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前瞻发表时间:2019-08-30 来源:党建网微平台张立文 沧海桑田,河清海晏。虽世事多变,但总归天下升平。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年中,中国的思想家、哲学家怀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激情,担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使命。在七十年的历史震荡中、流变中,中国哲学为变所适地硕果屡现。它们的负载者诞生了诸多中国哲学大家。他们既礼敬中国传统文化,精心挖掘哲学思想的所谓哲学思想的哲学思想,又以西方的哲学思想的哲学思想批判中国哲学思想贫乏。在此两难的紧张中,艰难地开启了中国哲学史历程,大体体现为“照着讲”、“接着讲”、“对着讲”、“自己讲”等阶段。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哲学大致经历了“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阶段。“照着讲”是指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哲学的草创之初,当时的学者认为中国哲学不是原生型的,而是传输型的,即中国原没有哲学,没有哲学史。既然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在中国,那么中国哲学史只能“照着”西方哲学讲。蔡元培在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序》中说:“中国古代学术从来没有编成系统的记载。《庄子》的《天下篇》,《汉书·艺文志》的《六艺略》、《诸子略》,均是平行的记述。我们要编成系统,古人的著作没有可依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洋人的哲学史。所以非研究过西洋哲学史的人不能构成适当的形式。”这种“照着讲”的观点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有开中国哲学风气之先的重要价值。“接着讲”则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九一八”事变爆发,“脱亚入欧”的日本军国主义侵占中国的东北三省,全国愤怒。随着日本军国主义逐渐吞噬中国领土,发动全面侵略战争,他们违背了日本的朱子学和阳明学前辈的初衷,与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思想方式发生严重冲突,整个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和全国人民怀抱救亡图存的悲愿,以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救国救民的责任意识,或直接参与抗日武装斗争,或为弘扬中华文化抗衡日本文化侵略,或为中国之命运而积极寻求出路,或为建设新政治、新文化而探赜索隐,振兴中华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主体得以坚挺。马一浮、熊十力、冯友兰等一批知识分子在敌寇侵凌的特殊境遇中讲国学、新唯识论、新理学、讲“六艺”、讲“四句教”等。他们在中华文明遭受屈辱、亡国亡种的精神惨苦的颠沛流离逃难中,在敌机不断轰炸下,他们毅然决然继承、弘扬、创新儒学的朱子学、阳明学以及各学派的思想,构建中华文明的主体精神价值和反抗、批判文化侵略的自觉意识,重新树立民族的主体价值信念和终极关切,因而,在抗战境遇下的“接着讲”,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大的、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哲学又进入了“对着讲”的阶段。贺麟在1947年由胜利出版公司出版了《当代中国哲学》。他说:“辩证法唯物论盛行于‘九一八’前居十年左右,当时有希望的青年,几乎都受此思潮的影响……于是从日本传译过来的辩证法唯物论的书籍遂充斥坊间,占据着一般青年的思想了。”他认为当时青年情志上需要一个信仰,以为精神的归宿,行为的指针,辩证法唯物论便恰好提供了一个主义的信仰。辩证法唯物论以物质在于意识之先,先有物质,后有心灵,乃是科学常识。物质决定意识,身体决定心灵;辩证法原是哲学中的一个主要思想方法,为哲学家所共有,而非任何一派所能包办;其历史哲学是唯物史观,是注重社会背景的一种历史观,是下层决定上层,是人类的阶级斗争史。在辩证法唯物论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李石岑的《中国哲学十讲》、范寿康的《中国哲学史通论》等以唯心与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着讲”。而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向苏联“一边倒”地学习中,完全遵循苏联《联共(布)党史教程》中关于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定讲。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所有的哲学派别分成两大阵营——唯物主义阵营和唯心主义阵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斗争,进步的唯物主义路线在这一斗争中的形成和发展,是哲学在许多世纪以来全部发展的规律。在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斗争中,表现出社会的进步阶级反对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