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银发经济潜力挖掘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银发经济潜力挖掘的调研报告
一、XX老龄人口发展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关系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传统发展视角之下,人一旦进入老年阶段,就会被视为社会发展的“包袱”,理所应当退出劳动领域,但在积极老龄化的视角下,老年人特别是仍然具有就业意愿和消费能力的老年人并非“包袱”,而是社会发展的新动能。20XX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首次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22年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了“十四五”将成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窗口期”,有效激发了“银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XX年XX市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XXX万人,占总人口数比重达XX%,XX已然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并将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呈现持续加重态势,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XX社会发展需要应对的新常态。结合普查分项来看,XX老龄人口中健康和基本健康人数占比达XX%,60-79岁的中、低龄老年人XXX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比重XX%,老龄人口总体质态较优。
二、XX“银发经济”发展现状
银发经济是为老年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各种行业部门的统称,又称作老年经济、老龄产业或银发产业。2016年至20XX年,我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持续上升、“风口”加速打开,养老地产、数字养老、老年医疗护理、老年保健产品、老年旅游、老年服饰、老年文娱等多个细分行业投资热点不断呈现。可以肯定的是,人口老龄化为银发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未来市场前景巨大。
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银发经济”产业蓝海。20XX年12月,XX出台《XX市“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全面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好地方”XX养老服务新发展格局。围绕扩大银发经济产业规模,全市培育和引进品牌养老组织35家,养老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率达40%以上。在主城区推行适老住宅建筑面积不低于总面积30%的天瑞府养老地产项目,在仪征集中打造豪第坊、天乐湖、石柱山、玥珑湖康养地产项目,持续扩大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总体来看,银发经济对已步入重度老年化的XX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就目前情况来看,XX银发经济仍存在政策扶持不到位、产品品类较低且供需失调、市场规范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并具有以下三类特点:一是发展起步晚但重视程度高;二是服务能力低但提升空间大;三是重点项目推进有力但产业视角不够广阔。在当前消费市场疲软的前提下,积极挖掘银发消费市场不仅能有效扩大内需、增加就业,还能推动XX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深化城市活力,对于解决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挖潜赋能“银发经济”的一些思考
1、加强组织保障。突出试点先行,发力构建XX广陵养老示范集聚区(东南新城),加快医养融合发展,指导推进二级医疗机构向老年人康复护理服务机构转型,推进家庭养老床位与家庭病床结合转型,满足老年人多样化服务需求,把东南新城打造成XX市中高端颐养宜居的“好地方”。加大政策引导,加大发展银发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出台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推动银发产业发展。通过税收、土地、人才、价格优惠或减免,减少老年产业的成本支出,提高市场竞争力;对老年产业贷款的规模、期限、利率等方面加以优惠,引导银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科技赋能,建设管理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推动养老服务数据信息化、补贴精准化、监管智能化。依托信息企业基地,引入专业企业加大老年智能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为“科技养老”“数字养老”产品贴上XX标签。
2、优化产业结构。把握“人口老龄化—银发产品—银发产业—银发经济”的建设路径,以老龄人口潜力激发产品市场活力,助推银发产业发展壮大。老龄产业链条上的企业要尽快把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风向,不断调整企业的战略目标、优化产品结构,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实际需求。加大老年人精神文化产品的开发,例如老年剧场、夕阳红技能班等;增加老年特色用品的开发,如老人智能手机、多功能理疗仪、智能手杖、高科技智能轮椅等;增加老龄服务业的供给,为老人切实提供保健、养生、休闲、旅游等产品和服务;以及最大限度提供居家服务、社区服务、团体养老服务以及医养结合服务等。
3、推进老人再就业。由于受到退休年龄过早的制约,老龄人力资源的潜力远未得到开发,根据人社部门的统计,我国是世界上退休年龄最早的国家之一,平均退休年龄仅为53岁左右。当前,相当多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老龄人口依然具有较高的就业意愿和就业价值,企业要采取多种措施盘活“银发人才”资源,在人口老龄化时代寻找新的发展突破口。但是,鉴于老年人力资源有可能存在着技术老化、适应能力有限等短板,有必要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方面下功夫。一方面,构建适合老龄人力资源开发的培训体系,积极开发更多适合老龄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适合老龄劳动力的就业保障和服务体系,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让更多老龄劳动力实现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