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养老的调研报告-13篇
XX区关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区辖17个乡镇、363个行政村,总人口95.4万,其中60岁以上(含60岁)9.5万,占全区总人口的10%;80岁以上(80岁)1.2万人,占老年人的12%;老龄人口大多分布在农村,空巢老人较多。全区现有各类养老机构13家,其中公建民营养老院5所、民办养老院8所,能够容纳老年人967名。目前,该区在工业园区西南区建设了“三院合一”的民政事业服务中心,住院老人足不出院即可享受初步诊疗、日常用药等服务;慈善医院养老院在原慈善医院的基础上,配备了一定数量医疗检查仪器和化验室、药房、康复中心等设施,能够满足老年人的生活、医疗和保健需求;永寿养老服务中心距离永洋公司自办医院仅200余米,可随时为入住老人提供日常诊疗、急救、康复等服务。全区养老机构中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 %,60岁以上老年人签约家庭医生达5.5万。
二、存在问题
(一)医养服务资源供给总量不足。医养结合的服务重点在“医”,全区大多数养老院由于缺乏医疗设施,只能与邻近门诊合作,为入住老人提供打针、输液等基本诊疗服务,重大疾病只能转往区医院或者市医院进行救治。有的机构即便配置了医护人员,往往数量少且多为全科医生,而护理人员短缺更是养老服务领域面临的难题。
(二)医疗资源统筹配置不均衡。目前,“医养结合”机构和模式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政府型和社会型机构通常定位于服务普通基层老人,一方面由于优质医疗的门槛高、投入大,养老机构启动“医养结合”困难大;另一方面,对医疗机构而言,参与养老服务的风险大、收益有限,其动力不大,出现了“医养”资源配置不均衡、供需不匹配的情况。
(三)医养结合制度机制不完善。一方面,民政、卫生、老龄和社保等部门政策衔接不够,有效协同不足,导致“医养结合”资源分散和服务碎片化。另一方面,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养老机构为居家老人提供上门诊疗服务时,面临医务人员执业窘境和人身安全等风险,签约家庭医生能提供的诊疗服务极为有限。
三、工作建议
(一)完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机制。建议健全完善卫健、民政等部门医养结合工作协调机制,强化医疗服务对养老服务的支撑作用,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依法开设养老服务,设立养老护理床位,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
(二)鼓励支持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建设。加强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通过新建、转型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加快标准化医养结合机构建设,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并在土地供应、医保定点、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养老服务能力。建议在乡镇卫生院设置老年病床,配备老年病医护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制度,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咨询、健康教育、常见病防治。建议基层医疗机构为社区(村)高龄、重病、失能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保健护理、健康管理等服务。
(四)提高老年人医疗及康复护理保障水平。完善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符合规定的医疗、康复和护理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含医养结合机构)符合基本医保定点机构条件的,按规定纳入定点范围。将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认知知觉功能康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保范围,为失能、失智、部分失能老年人治疗和康复提供相应保障。
XX区养老服务保障工作调研报告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破解养老服务保障工作中的堵点、痛点、难点,区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围绕今年区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区政府养老服务保障情况报告的议题,以“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中“老有所养”指标为切入点展开调研,着重了解我区养老床位状况和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情况,研提养老服务保障的有效途径和举措,为助力我区养老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和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