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将“资料”揉碎创新写作?
资料是知识的宝库,是写材料的拐杖。我自1995年调入机关工作后,剪贴报刊资料就成了自己一个爱好,一直坚持至今,先后积累了90余本资料,每本约有25万字。
结合自己的工作业务,我剪贴的报刊资料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参考消息》《秘书工作》等近20种。为便于分类存放,我建了10多个剪报夹子,分为领导讲话、社论评论、政论文章、军事论坛、作风修养、廉洁自律、管理科学、写作体会、政工经验、办公室业务、散文随笔等,每天发现好的文章就剪下来,暂时存放到有关剪报夹中。在此基础上,每两个月再集中分类粘贴在类别不同的剪贴本上。为方便利用,我在每个剪贴本前建了一个目录,把每篇文章的题目、报刊种类、发表时间、在剪贴本的哪个页码,都登记清楚,这样查找起来非常便利。
在剪贴资料时,我都自己动手,不让别人代劳,做到边剪贴边过目;对剪贴的资料经常翻阅,抓紧时间学习、理解和消化;对重要的思想、观点、事例做上记号,有感想时马上写在资料旁边的空白处;对与自己工作相近、特别有价值的资料,认真记忆,反复领悟。
剪贴资料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于运用。那么,我是如何使用这些资料的呢?
精言精句直接引用。写材料时,恰当地引用精言精句,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生动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有一次我给领导起草一个讲话稿,在写到党委书记与党委委员要加强团结时,我从剪贴资料中引用了这样一句话:“书记是蜡烛芯,委员是蜡烛油,点的是蜡烛芯,烧的是蜡烛油。”将书记与委员谁也离不开谁、一定要搞好团结配合的道理寓于浅显的比喻中,讲出来后效果很好。
在写到领导机关抓基层必须建立正规秩序时,我引用了这样一句话:“连队像火炉子,一要及时添柴,二要适当透气,不能不按规矩办,如果你捅两下,他捅两下,再旺的火也捅灭了。”领导说这样写好,用群众语言把看似复杂的道理通俗化、简单化,看似浅实则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