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减肥的“不等式”
现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释放出极大的写作红利,写作者可以借网络轻易获取“写作食粮”,文稿患上“肥胖症”的概率不知不觉加大了,为了减肥,人们费尽移山心力后,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并且经常反弹。
原因在哪里?
笔者以为,效果不理想、不稳定的现象背后,折射出来的是很多人对“减肥”理解上的偏差,由于理解上偏差,导致了方向上偏离,自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若想科学“减肥”,有效“瘦身”,先得解好几个“不等式”。
1、减肥≠越瘦越好
一些人错误地认为,现在推崇“短实新”的文风,应以“瘦”为美、以短为上,并且越短越好。
其实不然,文章与人体是一个道理,胖与瘦得讲究“度”,太胖了自然不好看,但也
不是越瘦越好。
在我看来,瘦得适当,那叫苗条、精干,是美态;瘦得过了,那叫营养不良、瘦骨嶙嶙,是病态,不在提倡之列。
至于“度”的拿捏,有五个原则:
1.随事而变
不同事物有不同特点。有的复杂,有的简单,对于情况比较复杂的,牵扯问题自然多、涉及也面广,论述起来比较吃力,需要相对长的篇幅才能说清楚;反之就很省力,无需太多言语。
一句话,文章的篇幅要根据表述内容的需要来定,这叫内容决定形式。
2.量体裁衣
不同文种有不同结构。有的结构简单、短小精悍,如请示、批复、命令等。这些文种的字数多的几百字,少的只有十来个字。而有的综合性文种,如讲话稿、工作报告等则不然,结构相对复杂,字数少的一两千字,多的上万字,乃至数万字。
所以篇幅长短,还得看文体,适当体现文体特征。一个命令写几万字,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3.因地制宜
每篇文稿都有特定的场合。不同场合有不同考量,比如哪些问题是该讲的、哪些问题不该讲?哪些应该多讲、哪些应该少讲?场合不同,谋篇有主次之分,用墨有详略之别,这叫到什么山唱什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