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桨、扬帆、定锚推动“深改巨轮”行稳致远
挥桨、扬帆、定锚推动“深改巨轮”行稳致远
“新阶段”不代表“终点站”,“新起点”更需“新作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入探讨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议题,明确指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阶段。越是关键时期,越需保持战略定力。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理论学习“不止步”、改革创新“不停歇”、人民至上“不动摇”,全力以赴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息之战”。
践行“宝剑锋从磨砺出”的箴言,挥“理论夯基”之桨,以“常学常新”的“勤奋之姿”,确保“深改巨轮”行稳致远、航向不偏。“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前进的灯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式现代化有实践的探索,也有理论的创新,但理论学习永远在路上,必须常响思想解放的“号角”。党员干部必须站在时代前沿的高度强化理论武装,不因阶段转换而放松、因成绩斐然而自满,要持续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篇篇章章学、字字句句思、段段章章悟,深入思考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叩问是否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叩问是否达到“学”而出乎理智、“思”而有所创新、“行”而不忘初心的境界,真正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行动上开拓创新。
鼓足“大鹏一日同风起”的志气,扬“创新驱动”之帆,以“常创常新”的“奋进之势”,确保“深改巨轮”行稳致远、动力不弱。“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改革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动力,更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招。中国式现代化虽已取得显著成就,但改革创新的决心一刻不能动摇,创新发展的步伐一刻不能停歇。越是在发展的关键节点,党员干部越要算清发展账、改革账、创新账、未来账……面对“传统束缚”的挑战和“路径依赖”的风险,练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勇气,让改革创新真正成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鲜明标识。党员干部要在“破旧立新、守正创新”中不断自我革新,时刻对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期待、对照国际竞争的态势,用“显微镜”查找发展短板,用“望远镜”眺望未来趋势,常思发展不足之危,常虑创新滞后之险,常谋转型升级之机,练强“内生动力”的创新实力,提升“外拓空间”的发展能力,守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底线,知变应变、以变制变,切实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石”,做一个勇于创新的开拓者。
发扬“十指抱拳力千斤”的精诚,定“人民至上”之锚,以“常做常新”的“团结之智”,确保“深改巨轮”行稳致远、动力不弱。“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党员干部要树立“人民至上”的发展观,谋事先想群众需求,干事先为群众谋利,主动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一线,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家庭,与群众同坐“一条凳”,共吃“一锅饭”,聊家长里短、话发展大计,以“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见成效”的韧劲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员干部要始终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人民的期盼、群众的福祉扛在肩上,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摒弃“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坚持“把根深深扎在人民群众之中”,厚植“愿做小事”的情怀,提升“善做小事”的能力,将一张张群众期盼的“愿望清单”精心转化为一件件百姓点赞的“幸福清单”,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新变化、新成果、新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