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寺堡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红寺堡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吴忠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在自治区、吴忠市党委、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严格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以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为统揽,积极应对挑战,务实笃行担当,全力攻坚克难,圆满完成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这是踔厉奋发,经济发展逆势增长的一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因地制宜推出各项政策措施,组织开展11个专项行动,全力以赴稳经济保增长促发展,多项经济指标增速跻身全区第一方阵。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37亿元,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亿元,增长1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7亿元,增长19.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95亿元,增长3%;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9158元、13076元,增长7%和9%。
这是凝心聚力,富民增收成色更足的一年。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紧盯“两个高于”,坚持责任落实不松劲、政策支持不打折、资金投入不减少、帮扶力量不削弱,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产业就业双向发力,脱贫户人均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生产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占比分别为57.2%、19.3%、21.7%、1.8%,四项收入占比更趋合理,人均纯收入达13801元,增长16.4%,增速和绝对值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宁夏移民博物馆被列为全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专题实践教学基地。
这是乘势而上,城市更新大步向前的一年。聚焦“存量更新、内涵增值”发展路径,谋定后动,以功能老化、利用低效的沿街商铺、平房小区为突破口,吸引社会投资参与,全面启动朝阳片区、小康北村片区、兴盛片区更新改造,新改建市政道路2.9公里,敷设城市管网12.3公里,新续建金水家园、燕然华府等房地产项目18个,新增商品住房面积58.3万平方米,城区面积拓展至14.94平方公里,奋力实现了城市更新改造开局破题、高台起势。
这是勇毅前行,疫情防控极具挑战的一年。在疫情来势更凶、传播速度更快、管控难度更大的严峻复杂形势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三个坚定不移”,投用常态化核酸采样亭23个,新增救护车10辆,日核酸检测能力由5300管提升至2万管,开通民生服务保障热线22部,启用集中隔离场所18个,支援接纳中宁、同心等兄弟县区转入隔离人员1617人,党员干部身先士卒、接续奋战,医护人员、民警和志愿者无私奉献、昼夜坚守,用最小代价实现了最大防控效果,有力守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这是团结奋斗,示范创建富有成效的一年。锚定示范区创建目标任务,立下“愚公移山志”,狠抓“五个重点”,扭住“一个关键”,把85%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发展民生事业,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永新村被录入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弘德村被命名为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红川村、鹏胜社区被命名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自然资源局荣获“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北海林场获评“全国十佳林场”。我区荣获全国“高质量发展十佳城区”,连续五年被命名为自治区平安县(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成效明显,作为宁夏唯一县区获国务院2000万元表彰激励。
一年来,我们坚持兴产业增效益,经济基础更加稳固。
农业产业量质齐升。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4.05万亩,总产量达16.6万吨,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实施特色产业补助、玉豆套种补贴等项目69个,兑付补贴资金2.18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1万亩,新增酿酒葡萄1260亩,打造黄花菜高质量发展示范点5个、千亩以上绿色示范点13个。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改造提升乌沙塘、玉池等4个百座以上农业园区,新增设施农业1265亩,蔬菜产量达1.75万吨,增长19.5%。持续推进养殖业“四化”建设,新改建红川等“出村入场”养殖园区7个,肉牛、滩羊饲养量分别达15万头、105万只。千红裕葡萄酒在世界最大规模葡萄酒赛事上斩获金奖。索米亚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被评为自治区四星级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荣登全国亚麻籽油加工企业“十强”。预计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3.2亿元,增长5%。
工业产业转型升级。以绿色食品加工、烟包印刷、轻工纺织、清洁能源和装备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轻重工业增加值增速实现双增长。清洁能源产业一体化配套建设加速推进,实施光伏电站等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12个,清洁能源累计建成并网458万千瓦。强化工业企业运行监测和梯度培育,新增自治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家、规上企业7家。稳步推进“四大改造”,实施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14个,完成技改投资21亿元,赛马水泥获评自治区智能工厂、绿色工厂。预计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
服务业稳步提速。发挥刺激消费倍增效应,举办房产、汽车、家电、农特产品等促消费活动13场次,发放消费券433万元,带动参与人数10.2万人次,实现销售额2.9亿元。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完成改造升级,建成区外农特产品专卖店37家,线上线下销售农特产品1.2亿元。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预计全年房地产销售额9.9亿元,增长10%。培育形成市级移民文化体验集聚区,打造红色研学等4条经典旅游路线,全年旅游接待人数26.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30万元。预计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
一年来,我们坚持重建管促振兴,城乡融合更加深入。
巩固衔接取得实效。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常态化开展“四查四补”,创新推行处级领导包抓“三类监测人员”机制和防返贫动态监测“1234”工作法,新增监测对象218户899人,累计识别监测对象904户3799人,动态消除风险569户2405人。投入财政补助衔接资金12.2亿元,实施巩固衔接项目252个。抓实反馈问题整改,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等14个方面57个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加强帮扶车间管理,1108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乡村里的上班族”亮相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设立乡村振兴基金1.98亿元,建成普惠金融服务站42家,新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3.8亿元,发放“富民贷”9754万元。推广以工代赈新模式,发放劳务报酬1235万元,自治区以工代赈现场会在我区召开。深化闽宁协作、国烟定点帮扶,落实资金1.08亿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扶持等项目176个,我区定点帮扶工作受到国家烟草专卖局通报表扬。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科学划定“三区三线”,高标准完成国土空间规划和50个行政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投入1.67亿元,实施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新民片区配套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14个。分期划片启动朝阳片区、兴盛片区等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完成拆迁192户,腾退城市可开发土地205亩。坚持内外兼修、系统治理,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城市“面子”和“里子”明显提升。新综合客运站启动运营。投入2.26亿元,实施村庄绿化、基础设施提升改造等项目126个,改造农村户厕5120座、冬季清洁取暖1.8万余户,改建农房及抗震宜居房211户,敷设供水管网15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43公里、污水管网及配套设施62.8公里。试点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垃圾治理模式,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达95%。大河乡高标准重点小城镇、新庄集精品富硒农业小镇加快建设,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3个、高质量美丽宜居村庄4个、闽宁协作示范村4个、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20个。
生态环境总体改善。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完成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声功能区划定,狠抓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清洁煤配送中心建成投运,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控制在26、58微克/立方米以内,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5%以上。严格落实河长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4平方公里,加固防洪堤12公里,完成第二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提升、柳泉乡污水处理站提标改造,新庄集乡污水处理站建成投运,清水河、苦水河、红柳沟流域水质稳定达IV类,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III类。投入4.54亿元,实施罗山西麓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完成生态修复11万亩,敷设生态供水管网188公里,种植杏树、桃树等生态经济林5100亩。开展国土绿化提质增效行动,完成国土绿化5.57万亩、草原生态保护修复21.69万亩、森林湿地资源管护5.3万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15万亩。实施森林资源管护工程,完成滚新路等12个林木管护区森林抚育1.5万亩。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达14.57%和5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