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笔记与写作中的开发利用 ——以我新近参加的一次培训为例
公文搜 2021-08-03 08:39:37 写作素材
培训笔记与写作中的开发利用 ——以我新近参加的一次培训为例成文 排比句大全 微信号 paibijudaquan功能介绍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
培训笔记与写作中的开发利用 ——以我新近参加的一次培训为例成文 排比句大全 微信号 paibijudaquan功能介绍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2021-06-16 收录于话题 说实话,我是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常常一边做培训笔记一边思考其中哪些内容今后有可能用得上,应该怎么用。因为早有“预谋”,“学成”归来也就10天左右,笔记中的不少内容已经用上了,主要是用在我起草的文稿中。一方面,这说明此次培训在内容上与我从事的工作贴得比较紧;另一方面,也说明学习的全部目的在于运用。这里,我就以培训笔记中的一些“干货”和金句为例,简要谈一谈如何做好笔记,如何加以开发利用。一、关于如何做笔记不少人听课的时候做笔记,是为做而做,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不管有用没用,先记下来再说,能记下多少就尽量记。这样做,我觉得效果并不好,因为记下来的很多内容其实用处并不大,甚至根本没有什么价值。而且,一个人的精力、注意力毕竟有限,基本都用在“记”上了,用到“听”和“思”上的精力就有限。因为不能全方位地调动感官,收益也会受到影响。我做笔记,并不搞照单全收,主要是记提纲、记要点特别是好的观点,记自己不了解的新信息、不掌握的新知识,以及觉得今后有可能用得上的东西。如果值得记的内容比较多,现场记不下来,就掏出手机,能录音的录音,能拍照的拍照(主要是拍课件),过后再整理或抄录到笔记本上。对于所记的内容,需要特别注意的,我会顺手加上自己惯用的符号,比如方框、下划线、着重号等,或用不同颜色的笔加以标识。现场来不及这样做,就一定要趁热做、及时做,不要等、不要拖,否则旧账未结、新账又欠,就会形成“惰性循环”。如果听课的时候,触发了自己的思考,我会把所思所悟简明扼要地记在触点旁或者括号内。这种做法,就像小时候在存钱罐里攒零钱一样,可以称为“攒线索”——线索攒得越多,写材料的本钱就越足,思路就打得越开。很多线索一展开,就可以出思想甚至写成一篇文章。对这一点,我尤为重视,因为灵思灵感具有“偶得性”,很多时候可遇不可求,不是你想让它来它就会来的。灵感的产生,不仅需要有触发物,还需要激活思维场,边听边记边思考更容易形成共振、放大“场能”。如果一味地听、只顾着记,等于白白放弃了触发灵感的好机会。如果更有心、更勤快一些,课后还可以对笔记作些整理和分类摘录,特别是及时录入电脑并按习惯的格式排好版,这样今后查找、复习或取用的时候会更方便。比如,下面这些内容就是我在这次培训过后做的笔记摘录,其中括号里的内容除了注解性的以外,都是我听课时的思考。我把所摘录的内容分成3类:(一)知识型1. 关于党的历史的主流和本质,可以从党的不懈奋斗史、党的理论探索史和党的自身建设史来把握。2. 在《毛泽东选集》1—3卷中,“路线”一词出现了242次,平均每800字左右出现一次。3. 学科建设有三大体系:学科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4. 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全军领导核心地位的确立,经历了从“军事领袖”到“政治领袖”再到“党的领袖”的过程。(二)认识型1. 要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从“要素建设”向“功能建设”转型升级、从“单兵突破”向“整体推进”转型升级、从“补齐短板”向“全面过硬”转型升级。(“要素建设”重“形”,“功能建设”重“神”。抓基层党建,要形神并重、形神统一。)2. 城市基层党建,要着力做强街道、做优社区、做实系统、做活治理。3. 党建工作不是党务工作。(应该说“党建工作与党务工作之间不能简单画等号”。党建重在建设,党务偏重事务。)4. 政治监督既不能泛化,也不能空洞化。5. 从严监督干部容易,做到实事求是很难。6. 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工作难点主要有:一是为官不为“界定难”;二是容错纠错“推进难”;三是能上能下“推动难”;四是干部实绩“考准难”;五是激励措施“落地难”。7. 强化干部责任担当的经验启示:必须坚持用人导向与担当实绩统一;必须坚持能力本领与岗位职责匹配;必须坚持个人主动与组织推动结合;必须坚持严格管理与激励关爱并重;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