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刚:疫情过后的七个道德愿景
公文搜 2021-07-22 14:09:55 理论文章
疫情过后的七个道德愿景2020-03-23曹刚惊蛰已过,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全国各地的疫情,也开始慢慢清零。我们可以谈论疫情过后的道德愿景了。愿景不同于远景,远景是按照事物的发
疫情过后的七个道德愿景2020-03-23曹刚惊蛰已过,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全国各地的疫情,也开始慢慢清零。我们可以谈论疫情过后的道德愿景了。愿景不同于远景,远景是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所描绘的必然出现的远期图景,而愿景更多地带有主观的愿望,是基于疫情带给人们的反思和启示对未来的一种道德期待。那么,疫情过后,我们期待的道德图景有哪些呢?愿景一:最可爱的人最应该享有尊荣1951年魏巍写了一篇影响了数代人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疫情其间,也称赞医务人员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确实如此,3月17日41支国家医疗队返程时,送行海报上的那行“谢谢你们,为我们拼过命”,就是对最可爱的人的注解。最可爱的人最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怀。前几天看到一个抖音上的视频,一个有着健硕体魄的医生和一行刺眼的文字:你问我为什么一个医生还要这么健身锻炼,当然是为了在医闹时保护自己。我不禁在想,疫情过后,当白衣天使们回到平常的岗位,人们还能把他们作为最可爱的人来尊重和关怀吗?我们得有信心,但前提是:第一,回归医患关系的本质。医患关系是一种什么关系,支配关系、契约关系抑或是伙伴关系?其实,疫情中,当重症病人被推进急诊室时,我看到的是滑向死亡深渊的病人,而医生是唯一可能把他拖回这个世界的人,这就是医患关系的本质,即治病救人的关系。那些所谓的技术上的支配、药品上的交易、权力上的博弈,不过是落在这种关系上的尘埃,拂去尘埃,看到的是病人对医生的依赖,在这种依赖关系中,医生对病人的回应和帮助就是医生的责任,病人的理解和感恩则是依赖者最起码的德性。第二,我读过一篇“我不敢看医生的朋友圈……”,琪方只有16岁,她的妈妈和外公都是奋战在一线的医生,为了帮妈妈做点什么,她给患者们写了一封的鼓励信:哥们,挺住,我把我的外公还有妈妈都借给你了!大年三十,彭渝驰援武汉,怕家里人担心,她谎称自己在医院值班。她老公知道后着急地跟她打电话大吵了一架。几天后,彭渝看到了老公这样一条微信:“你是我妻,也是战友。使命在先,盼早日凯旋。”这些故事给我们展现的场景是这样的,在生死之间,在听诊器的两端,不再只是医生和患者,在他们的身后都有一群人,而所有这些人,组成了以病人的生命健康为中心的治病救人的同盟军。可见,医患关系其实包含了复杂多元的社会关系,医患伦理其实是社会伦理。疫情期间,有地区出台了为疫情防控做出贡献的医生子女加分政策,引起了争议。我以为,只要程序公正,就没什么不公平的,因为这是医患关系的社会伦理所要求的。第三,疫情像面镜子,显现出医患关系背后的社会生态。SARS疫情中,医生同样是最可爱的人,为啥疫情过后仍然伤医事件不断?从道德眼光来看,社会资源尤其是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公是关键,一线医护人员因此成了“背锅侠”。因此,以预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健为主体的改革,势在必行,并且必须成功,否则,最可爱的人不过是一句空话。愿景二:做有礼有爱的文明人郑州毒王“郭某鹏”出名了,他从郑州出发,到意大利兜了一圈,途径北京,回到郑州,还挤地铁上了两天班,最后确诊传染了新冠病毒。他所接触的所有人都有可能会被感染,因此被隔离。据说,其密切接触者遍布11个城市。按道理,郭某去意大利看球,是他的私事,是他的行动自由,但现在这个私事,却变成了最大的公共事件,因为他的活动涉及到了不特定的多数人的利益。现代社会分化为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两个领域,人们一方面通过隐私权、自由权等各种权利来明确公私边界,保护自己的私人生活,但另一方面,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的边界又是模糊和移动的,难以找到一个确定的边界,特别是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原来私人生活的活动都具有了公共的属性。“郭某鹏”的游历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疫情防控凸显了公共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公共文明建设的重点在于:第一,行为者要有公共文明意识。公共文明意识主要包括两点,一是行有所止。所谓行有所止,是指人能意识到行为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就是社会规则。规则意识可以说是文明与野蛮的分水岭。动物活动的边界由其本能所确定,而人的活动则受到规则的约束,只有人才会自己给自己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