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疫中增强民族忧患意识
公文搜 2021-07-22 14:09:55 理论文章
在抗疫中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发表时间:2020-03-17来源:光明日报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品质,是防范化解各种风险的思维方式。“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国
在抗疫中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发表时间:2020-03-17来源:光明日报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品质,是防范化解各种风险的思维方式。“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国家治理的基本要求。今年以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充分表明了增强忧患意识是有效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前提,是贯通疫情防控乃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的精神条件。在领导疫情防控斗争中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这不仅是对执政党的要求,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品质的揭示。有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我们才能够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才能够主动防范,从源头遏制疫情风险,全力救难,尽力减少疫情风险危害。 ① 忧患意识是对可能发生的祸害、灾难的忧虑和防备。未来有多种可能,包含不利的、有害的可能,对这种可能的预感、预测、预防,构成忧患意识的核心。考察各个民族、各种文化的历史,忧患意识是一种共同体意识。民族经历的灾难越多,文化反思的能力越强,忧患意识的基因也就越明显。安全需要是人类社会和每个个人的基本需要,忧患意识就是追求安全的思维活动。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长城实际上就是抵御外来掠夺的忧患意识的产物和标志。《诗经》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诗句饱含着忧患意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则是文学史上的“忧患名篇”。忧患意识深深植入民族精神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面对强大的敌人和失败的危险,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磨难挫折中成长,以弱胜强、反败为胜,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不忘初心、终成气象。我们党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面临的“四大考验”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面临的“四种危险”具有尖锐性和严峻性,忧患意识有着鲜明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增强忧患意识,要求坚持底线思维、防控重大风险、维护国家安全、进行伟大斗争,都是基于对前进道路上困难和挑战、矛盾和阻力的深刻洞察。2018年1月,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列举了8个方面16个具体风险,其中提到“像非典那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也要时刻保持警惕、严密防范”。2月23日,强调,要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既要高度警惕和防范自己所负责领域内的重大风险,也要密切关注全局性重大风险,第一时间提出意见和建议。这种忧患意识,既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又是培育和塑造民族精神的因素。在这场疫情防控斗争中,忧患意识鲜明体现在及时果断阻止疫情蔓延的重大决策上。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审时度势、综合研判,迅速作出部署,及时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明确了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1月22日,党中央果断要求湖北省对人员外流实施全面严格管控。如果当断不断,必定反受其乱。忧患意识还鲜明体现在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上,从武汉到湖北,从华中到各地,打响了一场全覆盖、全方位、全民参战的抗疫人民战争,这是其他国家做不到的。忧患意识亦鲜明体现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掌控上。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中央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适时推动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减少、化解、弥补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冲击。② 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历史进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这一精神根深叶茂、源远流长,随着时代的发展又被不断赋予新质。这一精神体现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更体现在抵御灾害的斗争中。改革开放以来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和这次抗疫所体现出的精神风貌,都是伟大民族精神在抗击灾害中的具体体现和生动证明。忧患意识作为民族精神的底蕴和成分,有机融入其中。忧患意识促进了疫情防控的创造精神。面对疫情对生命安全和健康的严重威胁,疫情防控加速了确定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等五大主攻方向的进展,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