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新用户注册 退出

公文搜网 - 蓝秘书公文之家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专题材料 > 理论文章

理论文章

王贝:“因事而化”,打造战疫思政“金课”

公文搜 2021-07-22 14:09:53 理论文章
“因事而化”,打造战疫思政“金课”发表时间:2020-02-28 来源:党建网王贝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
“因事而化”,打造战疫思政“金课”发表时间:2020-02-28 来源:党建网王贝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高校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努力办好思政课。当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疫情肆虐下的教育教学进行统筹部署,要求各高校按照“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思政课教学工作。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中坚力量,在这场人民战“疫”中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因事而化”,努力打造战疫思政“金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因事而化”:打造思政“金课”的重要抓手“因事而化”就是选取和根据一定事物,通过把握事物本质并讲清道理以化育主体思想、化成主体行为。思政课教学“因事而化”就是将思政课教学目标融入到相应的事件中去,让学生“消化”理论内容、认识事物本质联系,“强化”其情感和价值认同,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体系,最终“外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作为打造思政“金课”的重要抓手,“因事而化”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利于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1.“因事而化”符合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因事而化”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包含具体一般、现象本质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因事而化”中的“事”就是具体,“化”就是对一般的理性把握,“因事而化”就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一般;另一方面,“因事而化”强调“事理相通”,是对“事”这一多样性、变动性现象进行抽象“化”的过程,是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把握本质的过程。同时,思政课教学“因事而化”能促进学生价值观逻辑“生成”。与预成性思维下教学形态不同,生成性思维在重视规律性教育的前提下,关注教学过程的随机性和发散性,强调辩证对待系列偶发事件。“因事而化”要求思政课教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遵循教学规律和执行教学目标任务下,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组织不同的“事”来化育人心,根据不同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呈现“事”,根据教学过程中突发的“事”来现身说法、现场引导。由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断更新、不断生成,学生也在思维碰撞中获得新知识、新感悟,不断提高他们对思政课的获得感。2.“因事而化”利于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思政课必须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思政课亲和力,是指教学过程或结果状态所呈现出的让大学生主动趋近并积极悦纳、认可的一种吸引力。“因事而化”要求教师采用贴近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把讲道理与摆事实相结合,结合身边大小事,把有意义的事情讲得有思想,引导大学生在“事”中“潜移默化”,理解和信仰马克思主义。通过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思政课教学,学生就能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增强“四个自信”,打牢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针对性指对确定的对象采取具体措施。有针对性,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甚至毫无成效。没有针对性,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就会泛泛而谈、照本宣科,教师所讲与学生所需“两张皮”,学生的思想“问题”没有被触及,思想“疙瘩”没有被解开,学生无法体验理论知识和自己关切点之间的关联性、无法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蕴含的价值意蕴。“因事而化”要求教师有关怀、有温度、接地气,把马克主义理论与具体的“事”相结合,关注国家、社会和身边发生的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可触、可感、可学的“事”,在课前课后经常搜集整理学生思想问题,对学生思想困惑、思想问题精准施教,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二、宏大叙事:一场史无前例的疫情防控“人民战争”岁末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