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六大领域亟待发力
人民币国际化:六大领域亟待发力
人民币国际化:六大领域亟待发力
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元武器化行为以及美联储激进加息带来的全球金融震荡削弱了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全球去美元化进程有所加快。
在新挑战与新机遇下,人民币国际化进展有所提速。在看到2023年人民币国际化取得积极成果的同时,也要冷静看待制约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条件,厘清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路径和方向。
国际支付份额持续提升
人民币国际化自2009年以来经历了涨潮—退潮—再涨潮的周期性发展历程。在2009年至2017年的第一个周期内,人民币国际化在跨境结算、离岸市场以及货币互换等领域取得积极进展。2016年人民币被纳入SDR货币篮子,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事件。2015年“8·11”汇改后,人民币国际化出现放缓和停滞。自2018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逐渐复苏,进入新的发展周期。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与2035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党的二十大提出将“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特别是2023年,人民币国际化的积极进展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第一,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所占份额持续攀升。2022年6月以来,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稳定突破前一阶段高点并持续扩大。2023年8月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元大关。双边本币结算表现为多地区多领域拓展。不仅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的货币互换安排于2022年7月升级为常备互换协议,中国与伊朗、阿根廷、俄罗斯、巴西等国家也在大宗商品贸易、金融交易、外债偿还中越来越多地使用人民币结算,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国家也在尝试将人民币作为第三方支付货币。
此外,人民币占全部跨境结算的比重持续提升。2023年3月,人民币在境内非银行部门中的跨境结算占比达到48.6%,首次超过美元。2023年上半年,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达到24.5万亿元,占本外币跨境结算总额的比重达到57%。紧随其后的7月单月人民币跨境结算比例也首次超过50%,达到50.2%。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统计同样显示2023年人民币的国际支付份额持续提升,2023年7月首次突破3%,至9月达到3.71%的历史高点。
第二,在岸金融市场持续开放,人民币对全球投资者的吸引力提升。2018年以来,国内金融市场对境外投资者的开放速度明显加快。
首先是境外投资者的进入门槛降低。2019年9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取消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额度限制。
其次是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2017年7月和9月,中国内地与香港的债券市场“北向通”和“南向通”正式开启,2018年4月股票市场的“沪港通”“深港通”每日额度进一步提高。2022年7月内地与香港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互联互通(“互换通”)也将启动。
再次,标准普尔、道琼斯、明晟、富时罗素、彭博巴克莱等国际主流指数均将中国股票与债券纳入其指数体系,并不断提高纳入权重。随着人民币对海外投资者吸引力提升,境外主体持有的股票、债券、贷款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总额已经从2016年末的低点3.03万亿元人民币,攀升至2023年3月的9.88万亿元左右。
第三,人民币在国际官方外汇储备中的认可度提升,国际地位日渐凸显。2022年5月,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SDR(特别提款权)中人民币的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在SDR中的权重排名第三位。此外,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人民币纳入其外汇储备并提升人民币所占权重。2022年7月,白俄罗斯央行将人民币纳入其货币篮子,并将人民币的权重确定为10%,与欧元相同。2023年3月末,人民币已经超过欧元成为巴西第二大国际储备货币。
此外,人民币在伊朗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于2023年9月末已经达到23%。根据央行披露,截至2022年10月已有80多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事实上,自2019年以来人民币已经稳定成为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人民币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的份额最高于2022年一季度达到2.87%,2023年一季度回落至2.58%。
避免误读和过度乐观情绪
当前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交易和储备货币。特别是2023年人民币国际化取得积极进展和成绩,在令人鼓舞的同时不乏一些社交媒体的误读和过度乐观情绪,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和条件也存在不同讨论,应当客观冷静看待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状况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