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第一书记岗前培训班专题讲稿:第一书记如何处理与村“两委”的关系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请勿照搬照抄!
驻村第一书记岗前培训班专题讲稿:第一书记如何处理与村“两委”的关系
各位战友、各位同志:
在举国上下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喜庆氛围里,在全党上下迅速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热潮之际,在第八批驻村工作队接过驻村帮扶“接力棒”后不久,市委组织部举办驻村第一书记培训班,可谓正逢其时、意义重大。今天有机会与大家一同交流研讨,分享自己驻村的一些认识和体会,感到非常荣幸。
今天我与大家探讨的是“第一书记如何处理与村‘两委’的关系”这个话题,这是一个比较微妙而又非常重要的话题。“比较微妙”,是因为这是一个实践命题,度难以把握,容易出现问题。“非常重要”,是因为在驻村干部需要协调处理的所有关系中,最关键的一组关系就是与“村两委”的关系。关系顺畅,工作起来就会如鱼得水;关系紧张,推进工作就会步履维艰。在座各位都是驻村第一书记,分别来自省直、市直、县直单位,有的同志还是中直单位选派的。我们都深知“人心齐、泰山移”的道理,都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如何从理论上去认识,而在于掌握协调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方法。
去年4月,《农民日报》曾经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驻村帮扶切莫“角色错位”》,里面提到了一种情况:一些村子里驻村帮扶队员事事冲锋在前,工作干得如火如荼,在老百姓中很有威望,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当地村“两委”干部却有边缘化趋势,有的甚至在村庄事务中没什么存在感。“有事就找驻村干部”成了上级部门和村民们的第一反应,日常工作中,常常是这边驻村干部忙得像陀螺,那边当地村干部却清闲无事,帮扶队成了唱独角戏的主力军,而本应发挥“领头雁”作用的村干部却跑起了“龙套”。《农民日报》的文章重点分析了“角色错位”的问题,实际上还有缺位、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我驻村之后,原单位同事问我最多的问题是:你和村支书谁说了算?是怎么分工的?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我问过很多驻村第一书记,发现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有的同志甚至告诉我:要干事,就要干仗。我还请教过几位非常优秀的第一书记,他们普遍认为协调与村“两委”的关系是一大难题。
在我看来,第一书记与村“两委”的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看。
第一个角度是党内同志关系。根据中央文件的要求,“第一书记必须是中共正式党员,具有1年以上党龄和2年以上工作经历”,而村“两委”成员一般都是党员,这很好理解。
第二个角度是特殊的干群关系。第一书记来自上级领导机关,是上级派下来的干部;村“两委”成员虽然也是干部,但村委会属于群众性自治组织,村“两委”干部身上有群众的很多特点,因此也可以从“干群关系”的角度去理解。
无论是同志关系还是干群关系,所出现的矛盾都属于工作矛盾,不属于对抗性的矛盾,更不属于根本性的矛盾。即便出现所谓“干仗”,也是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去“干仗”,不是谁故意要和谁过不去。就矛盾的实质而言,第一书记与村“两委”的矛盾是思想观念、思考角度、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在工作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就矛盾的类型来说,我认为主要可以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工作思路上的矛盾,也就是“干什么”的问题,有的要干这个,有的要干那个;
第二种是工作方法上的矛盾,也就是“怎么干”的问题,有的想这样干,有的想那样干;
第三种是工作标准上的矛盾,也就是“干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有的想要“过得硬”,有的只想“过得去”;
第四种是工作状态上的矛盾,也就是“什么时候干完”的问题,有的希望雷厉风行,有的习惯于慢慢悠悠。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既然是矛盾,就有两个方面;既然是处理关系,就需要从两个方面去努力。我所列举的这些情形,如果不结合具体的人和事,也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妄加评判是非对错。大家都学过《矛盾论》,都懂得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经说过:“领导在与群众的矛盾中始终处于主要方面。在领导和群众的矛盾中,如果领导方面是错误的,群众方面是正确的,毫无疑问,领导是矛盾主要方面;如果群众方面是错误的,领导方面是正确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在领导,在于领导对群众的说服教育工作没有到位,在于领导的工作措施不适应于群众。因此,领导与群众产生矛盾时,领导要想方设法去做好教育和转化工作,而不能因为群众错了,你就站到群众的对立面去,把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我想,既然各位都是驻村第一书记,既然各位都来自上级领导机关,既然是大家一起学习研讨,我们就应该主动承担责任,主动把自己看作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我们学习研讨半天,得出的结论是村“两委”应该如何如何,那么这样的研讨没有什么意义,也起不到什么积极作用。
《大学》开篇中记载:“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下面,我结合驻村工作实际,围绕“第一书记如何处理与村‘两委’的关系”,从“知所先后”、循序渐进、把握规律的角度谈五点体会。
一、当好“小学生”,先了解后破解
准确定位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机关干部去基层调研或挂职锻炼时,历来有“甘当小学生”的说法,意在强调要俯下身子,虚心学习请教,不要高高在上。2019年9月,我在驻村工作40天之后,觉得很有必要重新认识自我、定位自我,于是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就是小学生 当好小学生》。所谓“甘当小学生”,其实骨子里还是把自己当高中生、大学生看待,或者想着“当几天小学生,很快就是大学生了”,那样的虚心还不完全、不彻底。我分析了自己“就是小学生”的四条理由:情况不明;政策不熟;办法不多;基础不牢。毛泽东同志有一句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还讲过,“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不管我们之前担任什么职务、有过什么经历、在什么领域取得过什么成就,我们初到一个村,人生地不熟,对村里的情况一无所知,对“三农”政策知之甚少,做群众工作的办法非常有限,村里的干部和群众认识我们、了解我们、接纳我们、信任我们都需要一个过程。如果没有当好小学生的态度,不真心实意去学习,显然是不行的。
为了当好“小学生”,我们不妨一起重温一下毛泽东同志做过的两段精辟论述。一段是毛泽东同志1937年8月在《矛盾论》中写的: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事情的性质及此一事情和其他的内部联系),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跤子的。另一段是毛泽东同志1941年3月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写的:有许多人,“下车伊始”,就哇喇哇喇地发议论,提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责,其实这种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因为这种议论或批评,没有经过周密调查,不过是无知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