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干部,“不粘人”!
公文搜 2021-09-16 22:12:15 优秀公文
上海干部,“不粘人”!还记得当时他和我们聊起对上海干部的评价,用了三个字:“不粘人”。意思就是从来不会谄媚地“贴近”领导,拼命“巴结”领导,而是比较务实。1今晚,推
上海干部,“不粘人”!还记得当时他和我们聊起对上海干部的评价,用了三个字:“不粘人”。意思就是从来不会谄媚地“贴近”领导,拼命“巴结”领导,而是比较务实。1今晚,推荐一篇文。来自《学习时报》。主标题:“‘一心为公、一切唯实、一身正气’是习书记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副标题:在上海(三)。2采访对象:沈红光1950年11月生,浙江奉化人。2006年10月至2011年5月任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曾任中央第一巡回督导组副组长。2014年2月退休。3彼时,沈红光任上海组织部长。所谈细节,多与组织工作有关。稍加列举,供读者参考。下面引文,为沈的原话。4要挣钱就不要想当官,要当党政领导干部就不要考虑挣钱当时上海在干部管理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的问题。比如,有的干部身兼两个身份,既保留党政干部身份,又是某个国企的高层,拿的是企业的高工资,退休时又回到公务员队伍,两边的好处都占了。这种方法一度成为安排干部的首选,许多兄弟省份还来上海“取经”。习书记在调研中听到一些反映,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明确要求干部管理不能“一干两制”,要挣钱就不要想当官,要当党政领导干部就不要考虑挣钱。随后,市委组织部立即给全市干部发通知,要么留在企业,要么回归公务员队伍,二选一,必须做出选择。之后,这个现象得到了有效制止。坚决杜绝这种“要官”现象和提出脱离实际的过高要求问题当时有一个插曲。有一名干部提出要从公务员队伍里出来,到企业去,我们请示习书记,习书记说可以。我们考虑,这位同志长期在机关,没有经济工作经历,就让他到一个国有企业任党委副书记,收入待遇肯定要比在公务员队伍好。但这个干部本身是正厅级,去当党委副职有些不情愿,提出要去当董事长。我们几次三番做工作都“拿”不下来,有点为难。没办法,我们再去请示习书记,他一听,很坚决地说:“那就不要去了。”后来这位干部的任职就搁置了。我理解,习书记这是在树立一种用人导向,坚决杜绝这种“要官”现象和提出脱离实际的过高要求问题。看干部不要看“来头”,要看干部干事的“干头”我还感到,习书记有一种深得人心的领袖气质。对于基层群众,习书记从不打官腔、讲排场,到基层调研从来不是一下车就讲大道理,而是多看、多听、多问,最后发表的讲话都是在调研实际中总结提炼出来的,运用的都是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他和老百姓交流得非常深入,一些人提出想和他合影,他从不拒绝,每次都是高高兴兴地拉着大家一起拍照。对于党员干部,习书记讲过,看干部不要看“来头”,要看干部干事的“干头”,看为老百姓谋福利的政绩和本事。要把案件和干部本身区分开,该怎么工作就怎么工作当时有一些干部受陈良宇案和社保资金案影响,接受组织调查,虽然后来查明情况没有问题,但还是承受了很大压力。习书记了解这些情况后,从没有对这些干部“另眼看待”,他强调,“只要组织没有认定存在问题,就要把案件和干部本身区分开,该怎么工作就怎么工作”。涉及的干部得知这些,都非常感动,怎么可能不拥戴习书记,怎么可能不更加信赖和忠诚于党?老同志们也都非常认可他,喜欢和他聊天习书记还非常关心敬重老同志。上海历史上有“12老”,都是解放前参加工作的市委老领导、老革命,比如夏征农、韩哲一、杨士法、杨堤、赵行志,还有曹荻秋的夫人石斌等等。我记得习书记到上海刚刚个把星期的时候,就走访了这些老同志,到他们家中也从来不是蜻蜓点水,而是向他们请教,态度非常谦逊。习书记对这些老同志参加革命的历史经历都很熟悉,所以和他们都有共同话题,老同志们也都非常认可他,喜欢和他聊天。后来在筹备市第九次党代会的时候,习书记还专门征求老同志们对党代会报告的意见,也充分体现了对老同志的尊重。聊起对上海干部的评价,用了三个字:“不粘人”2007年10月,习书记离开上海到中央工作。我们上海的干部既为习书记感到高兴,又感到非常不舍。还记得当时他和我们聊起对上海干部的评价,用了三个字:“不粘人”。意思就是从来不会谄媚地“贴近”领导,拼命“巴结”领导,而是比较务实。我想,这句评价既是对上海干部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为我们今后选人用人提供了一种导向。来源:出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