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常德市桃源县陬市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
传统工业强镇如何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关于常德市桃源县陬市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
为积极响应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笔者通过赴陬市镇、桃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浙江省嘉善县等地,采取召开座谈会、听取报告、查阅资料、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深入调研,及时总结先进地区建设经验,立足陬市基本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传统工业强镇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一、陬市镇情
陬市镇地处桃源县东北,东邻常德市武陵区,属桃源县经济发展强镇,历史上由于其特殊的水运枢纽地位而享有“小南京”的美誉。陬市镇域面积104.59平方公里,辖13村7社区,户籍总人口5.7万人,流动人口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万人,农村集体面积83705亩,国土二调耕地面积51199亩。
陬市工业园是桃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规模企业20余家,年创造税收4000余万元,解决就业3000余人,未来目标是建立五大专业市场:农机产业市场、林业产业市场、农产品大市场、建筑建材市场、再生资源市场,打造省级现代服务产业园。
作为传统工业强镇,陬市镇必须充分把握产业优势,通过二产带一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陬市镇镇域区位图
二、优劣势及制约因素分析
实现乡村振兴,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范式,必须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走出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路子。要实现陬市镇的乡村振兴,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通过仔细分析其优势和劣势,找准制约因素,扬长而补短,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一)优势分析
区位优势
陬市镇直接与常德市武陵区接壤,是桃源的东大门,S226、S306、X021及柳叶大道在此交汇,连接了慈利、石门、桃源与常德;陬市紧邻沅江,拥有千吨级航运码头,上可直抵贵州省,下可到达洞庭湖;在建黔张常铁路穿境而过,陬市设客运站,2019年即可建成通车;桃花源机场距陬市仅15公里,现已基本建立与国内各大城市的直通航线,综合来看,陬市水路铁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历史优势
陬市镇原名陬溪,有近500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便是沅水木材集散中心之一,有“小南京”的美誉,所产桂花糖颇为有名,有民谚曰:“桃源的酒,陬市的糖,河洑的饺条一排长(意为油条很长)”,集镇一直以来颇为繁荣,镇民生活颇为富足,发展至今,成为桃源第一大镇。
产业优势
陬市政府历来重视产业发展。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陬市一直以来都是桃源的工业重镇、农业强镇,全镇流转土地近20000亩,现有千亩以上种植大户6家,百亩以上大户76户,粮食加工企业20多家,规模以上养殖场60多家。陬市工业园是桃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主要产业是以飞沃新能源、磊鑫科技、华星物流、中材混凝土、杰新纺织、佳奇食品、盛顺纸业等为主的装备制造、新材料、仓储物流、建材化工、轻工制造、食品加工、纸品制造等产业,工业园在为陬市提高财政收入、增加居民就业等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综合来说,陬市镇由于其优越的区位及历史条件,总体发展在县内排名靠前,且拥有工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引擎,未来具备极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优势,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带动农业现代化。
(二)劣势分析
工业园区发展起步迟
总体来看,陬市工业园的发展有以下两个典型特征:
处于园区发展初期阶段。陬市工业园于2012年左右开始正式起步,2014年由开发区管委会接管园区,目前仅拥有规模企业20家左右。
在走工业发展1.0版本的老路。不容忽视的是目前陬市工业园的发展路径属工业发展1.0模式,也就是摊大饼阶段,典型特征就是中小企业较多,生产方式粗放,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龙头企业,缺乏打造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的意识。
工业对农业的带动少
一方面,陬市工业园区内农副产业相关企业较少,对当地农业的带动不大;另一方面,少数农副产业相关企业技术含量较低,配套设施落后,创新能力较弱,环境污染较大,产业集群不够,产业链不够完整,难以形成有效竞争力,一二三产业有待进一步融合。
农业发展缺乏内部支撑
一是农业大而不强。陬市耕地、水域、丘陵面积广阔,但是目前多以以家庭为单位种植本地水稻,养殖青草鲢鳙等常见家鱼或种植本地油茶等为主,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不高,进一步的收购-加工-出口产业链条未建立完善,导致大多数农产品以出售原料为主,产品附加值极低,举例来说,在本地一亩田可插两季稻,成本核算下来,基本是早稻出售可抵开支,晚稻出售可赚净利,然而在收成好的年份,纯利润也基本在1000元/亩左右,即使在农村插田的能人年收入也很难赶上外出打工的收入,单靠种养很难满足家庭基本的生活需求。
二是缺少龙头企业带动策划。一旦离开企业的扶持和策划,农民容易因缺乏种养技术而导致种养出的产品价值不高;产品溯源体系难以建立,产品质量难以取信消费者;基本的加工、贮藏、保鲜等工序缺乏,影响了产品的附加价值;外部市场难以打开,大多数农产品用于满足内需,难以拉动收入增长;农民容易跟风种养,无法正确判断市场走向,经常干赔本买卖。
三是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对知名品牌的培育力度不够,农产品缺乏竞争力;销售与互联网结合少,农业与二、三产业结合不够,传统小农思维固化,缺乏创新。
四是资金和人才缺乏。因缺乏担保,想创业的农民贷款难,承受的风险极大;农业技术人才较少,对广大农民提供的技术指导、农业管理服务远远不够。
(三)制约因素
农民缺乏积极性
乡村振兴,核心动力来自于提升农民的主观积极性。根据调研发现,有三点原因阻碍了本镇农民创新创业。第一是小富即安的思想严重,农民大多不愿承担创业的潜在风险,创业起步极为艰难,同时在创业达到一定规模时也不愿更进一步,跟不上市场潮流,极易被快速淘汰;第二是农民的学历普遍偏低,干事创业的视野受到极大的局限,创业过程中重干事轻思考,思维难以突破传统的商业模式,造成效益十分低下;第三是基层党组织发挥的作用有限,陬市镇村居目前基层核心干部年龄多在50岁以上,大多不能熟练使用电脑,甚至手机,整体学历水平不高,专业水平不足,部分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威信不高,难以起到带领群众创业的作用。
缺少致富带头人
根据调研发现,桃源县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陬市镇本身对农产品需求量极大,但是目前市场上的农产品大多依赖外地进口,本地供应缺口巨大,发展农业前景广阔。除去少部分农家乐和草莓种植等外,其它新型农业几乎无人发展,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也多流于形式,无法形成有效规模。
青年是创业带头的主力军,但事实是本地青年外流严重,大部分外出求学或工作,18-35岁青年留存县内比例仅在20%左右,其中仅7%不到进行传统养殖、经商等创业活动,在家务农的更是几乎没有。
公共服务不完善
政府服务平台有待完善。目前的困境之一在于政府有政策,而群众不了解,农民想创业,但找不到门路,因此畅通政群沟通渠道十分必要,此外目前镇政府提供的行政审批服务十分有限,有时候一次审批要在县、镇多地反复跑,极大地限制了创业者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