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新用户注册 退出

公文搜网 - 蓝秘书公文之家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公众号好文 > 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调研报告

管理员 2023-03-17 14:07:05 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调研报告 农村生活污水是水环境重要污染源,直接关系农村生态环境和村民生活质量[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根据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农村生活污水年排放量为75.91亿t,其中排放化学需氧量499.62万t,氨氮24.50万t,分别占水污染物总排放量的23.3%和25.4%,占生活源污染物排放量的50.

 

关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调研报告

 

农村生活污水是水环境重要污染源,直接关系农村生态环境和村民生活质量[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根据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农村生活污水年排放量为75.91亿t,其中排放化学需氧量499.62万t,氨氮24.50万t,分别占水污染物总排放量的23.3%和25.4%,占生活源污染物排放量的50.8%和35.0%。由于城乡二元发展,城镇和农村污水治理进展差距巨大。当前,城镇污水治理率已经超过95%,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仅为25.5%[2-3]“。十四五”期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4]。到2025年,达到40%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目标要求,亟需加大资金投入、推动产业发展、健全治理体系、创新发展水平、强化监督管理,使其真正成为强农惠农工程,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在这种背景下,本研究对22个省份396个典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情况开展了调研,通过研究地方农村污水处理现状及技术模式[5-7],结合生活污水污染特征和经济技术条件,对各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模式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对各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参考,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1.农村生活污水调研

调研区域

本研究分别从全国七大地理分区中选择能够充分代表各地区不同气候特征、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生活习惯的典型村庄开展了调研,其中每个调研省份选择三个地级市,每个地级市选择6个典型村庄,根据各地不同气候特征、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生活习惯,共计对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6个地市89个县396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治理情况开展了调研。

调研方法

(1)现场考察。现场了解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网配套、与改厕工作的衔接、运行维护、处理效果、进出水水质、出水去向、建设和运行费用、存在的问题、村民意见等情况。

(2)座谈交流。与省、市、县级生态环境和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举行座谈了解各地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工作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包括治理覆盖面、资金筹措、主要技术路线和模式、运维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省级治理规划或方案的制定、实施进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污染物排放省级标准制定进展等。

(3)资料查阅。收集各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关政策、规划、方案、标准、规范等资料,查阅有关县、乡、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维、排水水质水量监测记录等。

(4)调研数据处理、分析与问题总结。

2.农村生活污水调研结果与分析

处理模式

根据调研结果,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方式主要为3种:接入城市污水管网统一处理、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和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区村庄,多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居住分散的农户,多采用小型分散式设施处理污水。目前,建制村的中心村和新农村建设的污水处理设施规模通常低于500m3d-1,单个农户或多个农户建设的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规模通常低于20m3d-1[7]。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约80%的污水处理设施为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含化粪池预处理后资源化利用),20%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但是,受地域影响,南北方在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方式上有较大差异。南方水网山岭地区,气候适宜、农村居民用水量相对较大,多选用分散式污水收集方式。北方平原地区,由于农村生活污水产生量较少、气候寒冷,在布局分散、人口较少的村庄开展生活污水治理成本较高,人口密集地区更具备污水治理条件,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比例较高[8]。例如,2018年河北省主要在石家庄、保定、邢台等平原地区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已治理的1054个村庄中,有910个村庄采用集中处理方式,占比86.3%(其中有96个村庄将污水纳入临近的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其他村庄则单村或连片建设集中污水处理站);有144个村庄采用分散式处理方式,占比13.7%。

运维模式

调研结果显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护模式主要有属地(村镇)自行管护、委托第三方专业公司管护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一体化(BOT)三种模式[9-11]。据调研统计,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委托第三方运维的村庄占比约30%,中部地区采用村集体运维的村庄占比50%左右,委托第三方运维的村庄占15%。

(1)自行运行管护模式。一些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污水治理刚起步或者设施较为分散的村镇,往往选择这种模式。由于村民缺乏污水处理工艺及设施专业知识,对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护重视度也不够,设施出现故障无法自行解决,容易被闲置荒废[12]。

(2)第三方运行管护模式。江浙沪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大力推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第三方运行管护模式。该模式为政府部门与专业化公司签订委托协议,在协议规定的期限内,以县(区)或乡(镇)为单位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连片打包,统一运行管理。采用第三方运行管护明显提高了地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专业化水平,有利于设施长效运行。

(3)建设运行一体化模式。部分省份,如山西、重庆等,选择建设运行BOT模式,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政府部门就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与企业签订特许权协议,授权签约方企业承担该项目的投资(融资)、建设和维护,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限内,许可其建设和经营特定设施,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有监督权和调控权。特许期满,签约企业将该设施无偿或有偿移交给政府部门。这种模式将设施建设与后期运行一体化捆绑,根据运行绩效分期拨付项目投资,有利于督促企业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有效运行。

调研各省份均高度重视农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护。河南、黑龙江、xx等13个省份相继制定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长效运维管理办法或相关政策文件。浙江印发了《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理条例》,实现处理设施的“经验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xx、北京、广东、重庆、海南、宁夏等省份出台了考核评估制度,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高效运维和监管[13-14]。北京、山西均制定了农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经费补贴标准或补助管理办法等文件,为设施运行提供资金保障。

处理技术模式分析

调研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总体情况

图1为调研的396个村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数量及规模分布情况,其中规模为500~5000m3d-1的处理设施数量占比8%,200~500m3d-1占比14%,5m3d-1占比2%。总体来看,处理规模小于100m3d-1的处理设施占大多数,可达56%,这与我国农村人口分布分散、村落规模小的基本特征相符。

技术模式总结

通过对396个村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和技术模式的现场调研分析,可以看出,各地形成了一批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和技术路线。治理模式主要有集中处理-达标排放、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分散处理-达标排放、分散处理-就地利用4大类。污水处理工艺主要有生物处理、生态处理和生物-生态组合处理3种。常见生物处理技术有厌氧-好氧组合(A/O、A2/O等)法、序批式活性污泥(SBR)法和生物转盘等。生态处理技术有人工湿地、氧化塘和土地渗滤工艺等。其中,生物-生态组合处理技术适合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的不同需求,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和前景。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通常分为3种类型:①生物处理,主要包括化粪池、沼气池、氧化沟、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15-17];②生态处理,主要包括生态滤池、人工湿地、稳定塘、土地渗滤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