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评论汇编(4篇)
从国潮到科普,花式“跨年”折射2023新气象
2023-01-03
在传统卫视跨年之外,迎接2023的这个跨年显得有些“神仙打架”的味道:哔哩哔哩(B站)带来“最美的夜”,《只此青绿》原班人马耗时一年打造的舞剧《咏春》等“国潮”节目,全方位展示中国武术精神魅力;中科院跨年科学演讲,感受体验硬核科普和科技前沿,在星空慢直播信号中体验“宇宙级”浪漫……古老文明与现代社会碰撞,传统文化与科技前沿交融,折射出更多元、更丰富、更包容的新气象。这个新春,传统文化更青春、更“出圈”、更有底气。在B站跨年晚会,龚琳娜、胡沈员、李玉刚联合演绎《山海图》,讲述经典故事,越来越多的“中国传说”“中国故事”备受年轻人喜爱。除了跨年晚会,2022年在上海开展的“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首展“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以及“兽首回归”“中华创世神话”等展览接力举办,成为“超级网红”,无不显示出中华传统文化释放更强活力,国潮日益彰显中国文化自信自强,并加速融入大众日常生活。“何以中国”等重磅文化大展如同一面面文化之镜,映照出今天中国文化活泼而自信的面貌与底气,映照出当下时代的生机活力。这个新春,文化和科技、传统和现代互相拥抱,不断“交融”。以接地气的方式做科普,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精准“投喂”科学知识,在中科院的跨年科学演讲中,科学家在探索“兔类的起源”上给出“中国答案”,老科学家用亲身经历讲述辉煌的航天成就、诠释伟大的航天精神……科学知识,不高冷、不古板、不孤僻,加速飞入寻常百姓家。传统文化、科普等文化跨年活动受热捧,表明当下中国的年轻人,既钟情于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又擅长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投身创新的时代洪流。非遗跨年、文化跨年、国潮跨年、科技跨年……从传统单一走向丰富多元,2023年“花式”的跨年供给,组合成辞旧迎新的新鲜气象——传统在绽放新魅力,前沿在呈现新“引力”,行进在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中国社会如此活力迸发!
“组团出海”,如何培育发展新优势?
2022-12-18
“再听到中文,感觉真好!”近期,面对包机前来洽谈的江苏经贸人员,法国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负责人如此感慨。三年疫情阻隔,隔不断中国企业和经贸人员“走出去”的积极步伐,更隔不断中国与更多国家日益紧密的经贸往来。这一声感慨,既有故人重逢的惊喜,也有对中国采取切实举措迅速恢复经济的惊叹。
近期,中国多地政府部门和企业联合组团出海,开展经贸洽谈,为企业抢抓订单,为地方招引项目。高密度、快节奏、多点位的行动吸引了世界目光。外国企业家的感慨表明,世界市场敏感地意识到了中国的新动态。而忙着加强沟通、开拓业务的中国企业和政府部门,同样需要敏锐地把握和捕捉世界市场的新变化。
了解新变化需要多交流。俗话说,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从各地经贸团与海外机构、企业互动的效果来看,“面对面”确实胜过“屏对屏”。用随身携带的样品说服海外客户下单,以三顾茅庐的诚意敲定外资增资项目,从海外消费者家里发现改进产品的新商机……动起来,走出去,才能感受市场脉动、捕捉市场机遇。面对未来波动或将更大的国际市场,更多的交流了解,对中国企业而言意味着更大的确定性。
新变化正带来新需求。近期出海的部分企业家谈到一个共同感受:以前把外国的新东西搬回国内有市场,现在把中国的新事物推向国外也有市场。用卫星导航的智能割草机,可卷曲的太阳能电池板,会自动发热的毛衣……低碳化、智慧化的中国制造在海外受到欢迎。这表明,拥抱和引领新能源、数字化等新潮流,将为中国制造拓展广阔发展空间。我们的企业和部门,与其感慨传统需求的减少,不如积极发力于新需求的创生。敢于善于融入“双循环”,才能从中找到激活庞大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现实路径。
适应新变化、巩固新趋势才能不断培育新优势。有企业家发现,与交流需求线下化形成反差的是,海外订单趋于线上化、碎片化。这不仅对企业的生产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更考验区域和行业对产业链、供应链整合的能力。部分地方相关部门正积极推动相关经贸平台的建设,完善出口保险、物流等经贸公共基础服务,但距离现实需求仍有巨大差距。海外有市场、行业有前景,更要企业有能力、政府有支撑,才能逐步巩固和形成新时代中国外资外贸的新优势。这需要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更需要地方和企业不断去闯、去试、去提升。
造就大船才能扛得住惊涛骇浪。其实,难能可贵的不仅是最近各地的组团包机出海。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三年来,中国各地政府和企业一直在以各种形式积极开展对外经贸活动,才有了外资外贸的连年新高,为中国经贸保稳提质打下了坚实基础。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将为中国与世界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稳定注入更多活力。坚持敏锐把握新变化、培育市场新优势,才能让我们在不断开放中把握主动、赢得先机。
“满街都是神雕大侠“?不要在调侃中放松自我保护
2022-12-12
近日,“某地阴性清零”“满街都是神雕大侠(杨过,谐音阳过)”“如果你还不认识一个‘小阳人’,请检讨自己的社交能力”等“段子”流传甚广,让人在疫情的阴霾之下,有了哑然一笑的轻松。
不过,有的“段子”和留言却让人感觉变了味道——“找个合适的时间去感染”“某某家毒株好,两到三天康复,一起去接种”,似乎有种敞开怀抱拥抱病毒的“豪迈”,让人看了“瑟瑟发抖”。
带一点调侃和轻松的“段子”,客观上能够缓解人们的焦虑情绪,但一些段子中隐藏的消极情绪和“躺平”心态,需要大家理性看待。
当前,奥密克戎病毒致病力下降,重症患者少,但肌肉酸痛、发热、咽痛等症状也绝不好受,最好别得病。同时,一旦感染就要居家隔离休息,暂时无法返岗,大量人群感染势必会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压力,使生产、流通等环节产生人力短缺问题。因此,做好自我防护不仅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城市,为抗疫做贡献。
近期随着“新十条”出台,各地走小步、不停步,优化完善防控政策,目的是更好平衡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这对属地、部门、单位、个人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做好政策的平稳有序衔接,核酸点不能撤得太急,要照顾到有检测需求的人群。要强化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分级诊疗,加强居民健康管理和服务,根据需要为居家隔离人员提供康复指导、转诊服务或就近购药服务等。各部门要主动细致、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购药难等急难愁盼问题。
“做好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并不简单。接种三针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后重症和死亡风险,对合并基础病的老年人尤为重要;佩戴N95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多通风等做法仍然可以很大程度上保护我们远离病毒,也是群众高认可的个人防疫策略,我们要一如既往地落实。冬季是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可以适当储备一些解热镇痛的日常药物,但没有必要抢购、囤积。非紧急的就医需求,可选择互联网+医疗的方式就诊、购药,把医疗资源让给有紧急需求的人。总之,我们仍需做好自我防护,做好家人和城市的健康守护者,用健康的心态等待冬去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