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评论文章汇编(18篇)
评论员:大学首设元宇宙工程系,期待务实创新成果
2022-09-26
评论员:据媒体报道,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近日举行揭牌仪式,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更名为元宇宙工程系——这是国内高校中第一个以元宇宙命名的院系。此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企业共建元宇宙研究院,探索深度融合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模式。
元宇宙从科幻作品中的虚构概念,到成为国内大学的正式专业,用了30年时间。1992年,美国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在《雪崩》一书中,描述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Metaverse,在这里每个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有一个网络分身。这个人造的虚拟空间就被称为“元宇宙”。
30年来,信息技术遵循摩尔定律高速迭代演进,早已深度嵌入与重塑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一言以蔽之,数字技术重塑了人类的存在方式,那么宣称“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的元宇宙,显然就成为各方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话题。
从去年美国社交巨头Facebook(脸书)公司宣布更名为Meta(元宇宙),到此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设立元宇宙工程系,每一次跟元宇宙相关的新闻,总能撩动大众关注的目光。正因为元宇宙概念既具有引人关注的“超话”潜质,又充满超越传统物理世界带来的极大不确定性,所以许多投机者和炒作者也常以元宇宙之名进行炒作,元宇宙土地上的数字地块动辄卖出数百万美元的高价,旋即又大跌90%以上,如此操作频频见诸新闻,元宇宙的概念亦平添了几分投机的色彩。
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而言,将信息工程系更名为元宇宙工程系,这一举动本身并不值得太多褒贬,顶多意味着学校层面对未来技术走向的一种预判。坦率地说,更名容易,作出实质性的创新不那么容易。评判到底是与时俱进还是“跟风炒概念”,关键就看学校是否能够真正从课程设置、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科研实践等教学科研具体措施上发力,真正提高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元宇宙相关行业领域作出更多具有开拓性的贡献。
进言之,从web1.0到web3.0,技术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滞,元宇宙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领域,这些领域有的需要从技术角度去深入,有的则需要从哲学与人文学科维度来反思。元宇宙在美国科幻作家的笔下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世界,实质上就是现实世界的数字孪生,这仍然是从哲学实在论的角度来看待元宇宙。而今天有学者提出反实在论的元宇宙观,即元宇宙有可能借助脑机接口、人工智能、VR、AR技术等,成为一个超越现实世界的数字生活空间,技术进步有可能将人类演化推向非自然阶段。
元宇宙的未来到底将如何,取决于我们对它的认知。期待新生的元宇宙教学科研力量,能够推出更多务实创新成果,为行业持续培养优秀人才,为元宇宙未来的发展夯实根基。
评论员:多地“地铁梦”搁浅,倒也不必气馁
2022-09-23
评论员:据媒体报道,近日有某市市民询问当地的地铁立项情况,官方回复,城市轨道交通仍执行2021年9月的严控政策,国家发改委仍不受理一般地级市首轮建设规划。而这也被媒体形容为当地的“地铁梦”搁浅。
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截至目前,国内共有51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其中绝大多数是地铁线路,包括4大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23个省会城市(海口、拉萨、西宁、银川因人口规模较小,目前未修建地铁),以及苏州、无锡、东莞、佛山等经济大市。但地铁审批收紧、建设趋缓也是近些年的趋势,自2017年8月某地地铁被叫停之后,至今没有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首轮建设规划获批。
原因也不复杂,主要是出于财政负担和运营成本的考虑。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地铁的建设、运营成本很高,而实现盈利却并不容易。有媒体梳理2020年的数据,在财报列出了运营或票款收入的18家地铁公司中,14家的运营/票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不到50%。开通地铁的城市,往往需要对线路运营进行巨额补贴,每年动辄几十亿元。这对城市的财力是个巨大的挑战,一些规模有限的城市如果仓促上马,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地方债务攀升等问题。
也正因如此,地铁建设标准在近年也提高了。根据2018年7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申报建设地铁的城市GDP应在30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在3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在300万人以上。而在2003年发布的文件中,GDP、财政收入的标准分别是1000亿和100亿。
但不难想见,依然会有很多地方怀揣一个“地铁梦”,向着这个目标努力。但细细想来,“地铁梦”这个说法本身就很有意思。一个出行工具、一种基础设施,何以就成了一个“梦”?基础设施多了,但似乎从来没听说过公交梦、出租梦、共享单车梦,地铁何以让人如痴如醉?
这一方面和地铁建设的标准和难度有关,但另一方面恐怕也是因为地铁被有意无意地定格成了一种现代化的象征,仿佛拥有地铁,才是一座现代化城市的完整叙事。地铁是属于钢筋水泥的,但它也是属于文化的,它能嵌入一种对城市的浪漫想象。早在2008年,就有媒体调查,五成公众认为地铁是城市现代化的象征。从这个角度也能明白,它为什么成了一个梦。
再多的文化寓意,地铁归根结底还是现代化的一个器物。只要是器物,就免不了冰冷的一面,比如成本和收益、利润和负债,这些实打实地作用在人们日常生活里的数字。从这个角度说,把地铁视作象征,也无疑让它承载了太多。地铁里能上演精致唯美的文艺片段,但也可能变成布满红字的数目账本,我们不能选择性地欣赏它。
所以,“地铁梦”搁浅,可能会让一些地方感到沮丧,但也不必气馁。梦可以有很多,也不必非得对某一个器物如此执着。比如当地民众的停车场充不充足,道路规划合不合理,出租车市场竞争是否充分,这些和人的生活与感受息息相关的指标,同样可以成为一地努力的“梦想”。
从这个角度说,地铁建设的收紧,也不妨视为理念的纠偏,把重点从器物层面挪到人的层面。应该明白,现代化的核心,当然不会是地铁,还是那四个字——以人为本。
评论员:不必紧张“向下”的人生
2022-09-22
评论员:这两天的社交网络上,“网友们”为送外卖的浙大博士和一心要嫁给理发师男友的硕士女生吵翻了。
在送外卖之前,浙大博士,一路从专科过关闯将,逆袭考入名校读博,但眼下无奈选择延期毕业,为了减轻经济压力同时不影响完成学业,选择了时间地点灵活的工作:送外卖。
而另一位热点话题的主角南依,也在名校求学,除了网红博主,她“云南少数民族”的标签更引人关注,她通过努力走出大山,成为又一个“读书改变命运”的鲜活个案。前两天,她在自己的社交网络账号发出声明,将休学待产,嫁给初中毕业的同乡。
对两位当事人来说,送外卖也好,休学待产也罢,相信都是他们各自的人生历程中一个不小的转折。人们遗憾于送外卖浪费了在读博士的知识,质疑他自曝新闻博眼球的动机。而对南依,不少网友“恨铁不成钢”地捶胸顿足,惋惜之余还不忘给她扣上“叫不醒的恋爱脑”的帽子。
社交平台的讨论区中,似乎人人都化身人生导师,想要唤醒“沉睡中”的人,为其规划完美人生。言外之意,这两段人生的转折算是“败笔”,当事人照理就是失败者。的确,强悍的逆袭再加一个登上人生巅峰的结局,才是人们熟悉的样貌。但人生本就千姿百态,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条件和际遇,他们只不过是在不同的人生十字路口选择了不同的去向而已。
博士毕业勇攀高峰是一种人生,送外卖也是另一种人生;成为高知女性大放异彩是一种人生,寻求平凡幸福回归家庭也是另一种人生。也许后一种人生并不符合世俗意义上“成功”的模板,也没有承载起网友们的期望或者说投射的欲望,但无论如何,都值得被尊重、被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