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代表关于“全周期管理”管理应用研讨发言汇编(4篇)
专家代表关于“全周期管理”管理应用研讨发言汇编(4篇)
城乡社区建设研究院院长关于强化“全周期管理”聚合力解难题塑文化
贯彻“全周期管理”理念,社区工作者必须拿出更多的精力服务居民、加强社区共同体建设、组织好社区自治和社区文化建设。然而,在很多社区,工作人员被淹没到行政事务中,无暇他顾。在民政部全国基层政权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xx大学城乡社区建设研究院院长张雷看来,破解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以系统集成的方式方法,建构一个多方参与、层级明确、机制联动、边界清晰的社区治理新体系。
提出的“全周期管理”是为完善我国城乡治理体系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也是我们重塑基层治理格局的一把新钥匙。他要求社区工作者要更加努力地研究和探索新时代社区治理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社区各项工作要紧密地围绕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一个核心来展开,以“全周期管理”的新理念思考如何处置社区事务、做好社区服务。显然,如果社区工作者每天忙于行政事务,势必会影响对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回应。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一些并非必须由社区完成的行政事务整合到街道层面加以管理,切实减少社区的行政负担。同时要鼓励社区工作者以“全周期管理”的新理念去整体性地谋划社区工作,将服务居民群众作为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是凝聚社会共识、汇聚社会资源、活化社区居民自治空间,从而有效提高社区的服务效率和水平,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社区作为居民的生活共同体,不仅仅是一个生活空间的概念,更是一个社会空间的概念。尽管很多社区工作者并不了解“全周期管理”理念,但是实践证明此次疫情防控工作做得好的社区恰恰是因为实际上自觉做到了“全周期管理”,从而有效地调动和整合了社会资源,赢得了居民的主动参与与配合。只有空间意义上的社区而没有社会意义上的社区,显然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将“全周期管理”引入社区治理领域,就是要以系统集成的方式方法,建构社区治理体系的完整链条,从源头到末梢实现全流程、全要素管控,打造多主体、跨区域、个性化的社区治理新格局。其实这些年全国各地已经做了非常好的实践探索,比如xx市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xx市的“民有所呼、我有所应”;xx市的“钉钉子、马上办”;深圳市的“打捞民需”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都体现了“全周期管理”的某些理念。事实上,只有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社区工作者真正深入到居民群众中去,认真倾听居民的呼声,并努力想办法加以落实,才能更好地覆盖“上级看不见、基层不清楚、群众无处说”的管理空白点。
“全周期管理”要求我们建构一个多方参与、层级明确、机制联动、边界清晰的社区治理新体系,以推动社区治理实现自主、集约、协同、高效的根本性转变。当前对社区服务需求更多的确实是老年人和少年儿童这“一老一小”,特别是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更有挑战性。只有各级党委和政府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特别是通过市场机制聚合社会资源,有效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实施服务外包,充分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才能回应和满足广大居民群众多方面的社区服务需求。
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可以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社区精神、道德规范、文化环境等等。在社区治理过程中,社区文化建设毫无疑问是灵魂和重要基石。好的社区文化发挥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能够提升居民的修为,及其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这方面,我认为传承优秀家风是重要途径,这有助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落细、落小和落实,也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甚至可以说,在社区开展“家文化”建设近期可见效,长远管大用,群众有意识。此外,把“家文化”与社区联结起来,更符合社区居民对于“社会生活共同体”的想象与追求;家风建设既有利于良好家风的形成和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也利于良好社区风气和社会风气的形成。
载体实目标明管理跨入“全周期”
这次疫情防控,面对设置卡点xx小时值守、保障隔离人员生活、开展消杀等任务,有的社区能调动居民,应付自如,但有的社区就出现了人手严重不足的情况,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是否能调动居民的力量和社会资源。“全周期管理”涉及的目标任务多,需要掌控的环节和细节多,势必需要更多的人财物力,因此更需要提高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主体意识,这对社区构成新的更大挑战。
如何做到这一点?在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教授辛志勇看来,关键是让居民对社区产生归属感,由“局外人”变为“局内人”;产生和社区其他居民有“共同命运”的意识,彼此之间从陌生人变成自己人。
周期是一个表征事物发展过程、发展阶段、发展内在逻辑的时间维度概念。比如社会学中常提及的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家庭的生命周期历经单身、新婚、满巢、空巢、单一幸存者几个重要阶段。可见,周期是一个闭环,其间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主导任务可能不同。
“全周期管理意识”理论上是指,管理功能的发挥不能只监控和掌握一种周期性现象的某个环节或某几个环节,而是要监控和掌握全部环节。另外,这种意识不能仅体现在管理职能某个方面(或要素)的全部环节,而是要体现到所有方面(或要素)的全部环节。
社区治理的内容涉及社区成员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如社区服务与社区照顾、社区安全与综合治理、社区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社区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等,事关社区成员的切身利益,也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每个方面的管理都应贯穿“全周期管理”意识,既不能等到事情已发生质变后才去解决,也不能仅仅关注容易彰显成绩的环节。
以全国各地的广大社区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的表现来看,社区基层组织发挥了关键的领导作用,但城市社区居民主动参与自治的意识还不够高可能是社区治理的一个弱项或短板。强化“全周期管理”意识,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增进社区居民参与,有效壮大社区力量。
一是加强群体认同、社区认同。要做到这一点不能简单靠出台临时制度和搞命令强制,而是要从平常生活中就一点一滴地积累为共同目标并肩作战、共同经历成功和收获的集体记忆,而且这种集体记忆要通过各种载体加以保留和强化(如建立社区历史档案室)。二是社区要通过提供文化体育休闲场所和组织集体活动,搭建有效的沟通平台,使城市社区形成和农村社区一样的熟人社会。此次面对疫情,农村村民的共同体、共同命运意识要强于城市居民,主要就是因为在乡村社会里大家互相熟识,人际沟通交流频繁。三是通过社区资金+众筹资金,开展一些“加分题”类的项目,将居民利益与社区利益紧密相连,提高居民的自我卷入程度。
要想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首先要促使居民产生和社区“共同命运”的意识。我认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少,关键的问题可能在于居民觉得社区只是家的物理位置,没有将社区看作是自己所属的集体或群体。因此要努力宣传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价值和意义,让居民和社区产生“共同命运”的意识,相信自己会和社区其他居民“经历相同的重要结果”。
其次是提高社区居民群体的凝聚力。当下,由于一些社区缺乏能吸引居民的发展目标,没有形成任务型群体,所以社区对居民缺乏基于群体目标的凝聚力,社区成员间多为点头之交,甚至相互冷漠,也缺乏基于相互吸引的人际凝聚力。社区作为一个群体,要设置一些对居民有意义、有价值和吸引力的目标,例如每年评选、表彰积极捐赠者和优秀志愿者,以提升居民在社区做公益的积极性。
再次是要增强居民基于社区的获得感。具体而言,要促进居民之间有益的社会交换,使居民能因其社区成员资格而更好地满足个体需要、抵御风险。这些交换包括的内容可以是物质产品(例如号召居民按需捐赠物品,以帮助贫困居民实现微心愿),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帮助(例如帮助一位社区成员搬家),也可以是心理“产品”,例如通过参与文体活动获得友谊或赞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