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新用户注册 退出

公文搜网 - 蓝秘书公文之家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公文汇编 > 综合汇编

综合汇编

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区长、区委副书记方裕谦讲话汇编(23篇)

公文搜 2022-08-11 09:11:05 综合汇编
__laoguaiwu_img__ 在全区工业经济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方裕谦2020年09月03日 同志们:刚才,特区工业和信息化局汇报了全区工业产业发展情况;特区能源局汇报了全区能源产业发展情况;六枝经济开发区汇报了“一区三园”发展思路;电力、煤炭、医药、纺织、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等行业企业代表就各产业领域作了很好的发言;各参会部门和参会领导也对全区工业产业发展作了很好的发言,对今后一段时期全区工

__laoguaiwu_img__

 

 

在全区工业经济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方裕谦

2020年09月03日

 

同志们:

刚才,特区工业和信息化局汇报了全区工业产业发展情况;特区能源局汇报了全区能源产业发展情况;六枝经济开发区汇报了“一区三园”发展思路;电力、煤炭、医药、纺织、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等行业企业代表就各产业领域作了很好的发言;各参会部门和参会领导也对全区工业产业发展作了很好的发言,对今后一段时期全区工业产业发展思路有了详细的规划,大家都很用心,都很认真,听了之后很受启发和鼓舞。一会,昌显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下面,结合刚才大家的发言,我讲四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坚定壮大工业产业发展信心

一是工业经济运行稳定。今年受疫情影响,一季度各项经济指标均大幅下滑,二季度以来各项经济指标恢复明显,增速同比上升3.0%,位列全市第二位,高出全市平均增速2.4个百分点。二是工业投资力度加大。1—7月份同比上升47.55%,产业投资中“千企改造”工程同比上升45.14%。三是新兴产业培育加速。全区“7+2”产业板块谋划项目共93个,目前建成投产项目13个,处于建设期项目34个,一批新兴产业项目落地投产,拉动了全区经济增长,有效助推了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四是传统能源产业稳步发展。全区现有煤矿25处,其中正常生产建设煤矿11处,总设计产能990万吨/年。截至目前,9处生产煤矿实现原煤产量131.17万吨,工业产值54435.55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升级改造全面完成并通过验收;完成生产煤矿辅助系统智能化建设8处、机械化改造3处(中渝、六龙、六家坝),年底前全面完成“两化”改造任务;老虎大坪10万千瓦、关寨3万千瓦光伏项目并网发电;率先完成全省“县县通”天然气目标任务,建成城市中压管网87.1千米,庭院低压管网160.5千米,完成新窑镇、落别乡、木岗镇燃气管网建设;聚鑫煤矿、宏顺发煤矿、兴旺煤矿洗煤厂、六枝特区生活垃圾发电厂、六龙煤矿瓦斯发电项目、竹林煤矿瓦斯发电项目、1x70万千瓦低热值发电项目、平桥锂矿产业链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凝聚着全区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更凝聚着奋战在工业战线上同志们和企业家的辛勤汗水。总结近年来六枝工业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工业兴则百业兴,工业强则区强”。要加快工业强区步伐,必须把大力发展工业作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首要任务,切实增强加快“工业强区、工业兴区”步伐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奋力开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二、认清形势,准确把握工业产业发展机遇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区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目前我区仍处在做大总量、提升质量、调整结构、夯实基础的阶段,加快发展工业经济还面临着许多困难、挑战和压力。一是从总量和规模看,工业经济总量小,支撑作用还不强。2019年,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2.86亿元,仅占全市4%。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30家,企业虽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产值总量占比过低。二是从工业产业结构看,产业结构单一,骨干龙头企业少,带动力弱。从规上企业产业分类来看,能源类企业12家,占40%;制造类企业18家,占6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多以传统能源产业和建材产业为主,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从产值完成情况来看,1—7月能源类企业产值完成14.7亿元,占比达68.59%;制造类企业产值完成6.73亿元,仅占31.41%。另外,大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和半成品输出阶段,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税收贡献率低,难以支撑带动全区工业经济发展。三是从制约工业发展的要素看,企业资本积累不足,融资渠道单一,资金瓶颈制约严重。全区需贷款支持的重点企业和项目较多,资金缺口较大,部分企业由于资金短缺,不能按设计产能投产达产。工业用地储备不足,新建项目、招商项目只能边建边征,增加了项目建设成本,延长了项目建设周期,降低了投资回报率。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不完善,企业中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层次人才短缺,制约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影响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四是从工业产品产销对接看,在8月18日以企业“手拉手”、产品“面对面”、银企“心贴心”为主题的产销对接会上,我区仅签约项目7个,签约资金8038万元,反映出我区工业产品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份额较低,企业主动对接下游市场不够积极有效,产销专班调度统筹不够等问题。五是从园区引领作用看,全区工业产业布局是按照“一区三园”的目标进行打造的,园区作为承接企业的平台,需要发挥重要带动作用,规上工业企业只有9家(木岗园区5家,岩脚园区3家,路喜园区1家),园区内企业达到规模以上的比例仅为15.5%,在全区规上企业的占比仅为30%。六是从能源产业发展看,我区煤炭工业基础差、底子薄,能够做大做强的煤矿资源控制在国有企业手中,部分煤矿未启动建设,在投产建设过程中标准不高、基础不牢,机械化程度低;部分煤矿业主对国家方针政策理解不到位,缺乏做大做强的决心,加之部分煤矿融资困难,以矿养矿、先进设施设备更新换代等工作进展缓慢;由于国土空间规划历史原因,岩脚老卜底、中寨补许、郎岱老虎大坪、月亮河凤凰关4块适合建设3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的土地涉及生态红线,1x70万千瓦低热值发电项目灰渣坝涉及生态红线和基本农田。

在分析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劣势和挑战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区加快“工业强区”步伐、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优势和机遇。一是形成了比较科学的发展思路。当前,迅速壮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已经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特别是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支撑,以大数据、新能源及先进制造业为引领的工业经济发展路线越来越清晰,成效越来越显著,使大家看到了希望,充满了信心,有利于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促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二是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福能(贵州)发电有限公司、六矿瑞安水泥有限公司、贵州太平洋纺织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竞相发展,为工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木岗园区、岩脚园区功能日臻完善,为工业项目入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汉能、碧海洗煤厂的盘活将进一步推进煤炭加工就地转化,延伸煤炭产业链,全面提高煤炭综合利用率和煤炭产值;煤矿“两化”改造的有序推进,将有效提升煤炭产能释放,大幅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从而实现“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的绿色智慧新格局。三是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区位优势。“十四五”期间,纳晴高速、六安高速、安盘高速将建成通车,“米”字型的交通优势更加凸显,将为工业经济发展奠定便利的交通基础,也将进一步促进人才、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资源优势。随着锂矿资源的探明、平桥大坝萤石矿权申办、锂矿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半工业化流程实验的推进和正负极锂电池产业的布局,我区将在“十四五”迎来“锂电新时代”,锂电新能源产业集聚,并统筹推进新能源化工和新型制造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全面构建绿色生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链式发展。政策优势。省、市、区产业转型升级等系列政策实施,将带来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的支持。如:省政府对完成电煤长协任务的煤矿,按每吨8元进行奖励;电煤高卡质采购省内30元/吨、省外50元/吨,库存煤每年按照20元/吨补贴,远距离运输电煤按照140元/吨至180元/吨补贴,电厂发电量越大,用煤量也就越多,得到省政府的补贴也越多;国家大力支持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按照抽采利用量给予补贴,我区煤矿均为高瓦斯矿井,煤层气(煤矿瓦斯)资源丰富,地质资源量达2846.29亿立方米,按照煤与瓦斯共采一体化发展思路,着力推进煤矿瓦斯抽采规模化发展。国家规定新建煤矿瓦斯发电项目,装机容量1000千瓦(含)以下的一次性奖励补助50万元。还有就是《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加大激励支持力度的通知》(黔府办发〔2020〕18号)文件中提到,对推进十大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千企改造”、落实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成效明显的,在专项资金、发展基金和项目安排上都会给予倾斜支持。文件内容涉及各行各业,大家下来要认真对照30项内容,逐项研究谋划,积极向上争取,这些政策都为我区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市场优势。年初已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家,通过应税收入比对和企业实际生产情况看,今年四季度有望达到2000万元产值入规的企业2家(贵州太平洋纺织有限公司和贵州特盈有机玻璃有限公司),年底有望入规的成长型企业5家(碧海洗煤厂、景新洗煤厂、新兴煤矿、贵州黔塑包装制品有限公司、贵州泽超豆制品厂)。一系列企业的培育入规将给全区工业经济带来新的增量和活力,也为产业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从民营经济发展趋势来看,2020年1—7月,全区民营企业户数达28797户,同比增长4.63%;总产值完成247.13亿元,同比基本持平;全区民营企业从业人员153781人,同比增长3.21%。目前全区民营经济一、二、三产比为11.4:68.48:20.12,工业占比逐渐加大,民营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持续优化,“工业强区、工业兴区”的格局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