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观后感汇编(8篇)
《觉醒年代》观后感汇编(8篇)
2.《觉醒年代》观后感 3
3.《觉醒年代》观后感 5
4.《觉醒年代》观后感 7
5.《觉醒年代》观后感 9
6.《觉醒年代》观后感 17
7.《觉醒年代》观后感 18
8.《觉醒年代》观后感 21
《觉醒年代》观后感
这几天,我在看《觉醒年代》。这是一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优秀电视剧目,共43集。剧情以1915年到1921年间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新青年》为红线,全面展现从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期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的社会实情和人生百态。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叙事脉络,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线,艺术再现了100年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演绎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及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觉醒年代》中,我很喜欢陈独秀(于和伟扮演)这个人物,他的“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国无自觉心者,其国必殆。二者无惧,国必不国”的坚定信仰,不仅在青年人心中铭刻,流于血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也有此同感同受。
陈独秀,性情坦露、爱国唯真、敢爱敢恨、有血有肉、我行我素、铮铮铁骨、特立独行、锋芒始终,有理想有信仰,有困境有探索,在革命斗争中传递爱国情怀,追求民主与科学的正能量。他是《新青年》的创编者,敬告青年:“只要坚持不懈,将来必成大器。”他胸襟宽广,不计得失,善于发现青年人优点。他的两个儿子已成年,但一直记恨父亲,以为他是为了自己的享乐才远离家室。该剧在处理陈独秀父子的感情上,既合情又合理,没有牵强附会的痕迹。如陈独秀刚回家里,两个孩子在厨房偷听讲话并用青蛙恶作剧表达了这一记恨;又如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时讲话中,两个孩子在台下奋力鼓掌的场面;再如两个孩子叫陈独秀一声“爸”时,父子情感的和解终于打开彼此心扉,又互相走进对方的心里。还有陈独秀雨中背陈延年去医院、目送去法国学习的场景,让人感到的都是亲情的热度和在历史背景下的感动,以至升华到“陈氏父子为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做了太多事情”的伟大理想和坚定信仰。
同样,陈延年(张晚意饰演)、陈乔年(马启越饰演)的演技也十分看好,热情奔放,嫉恶如仇,善良忠实,坚持原则,在父亲面前终是一个让父亲放心不下的孩子,当陈延年被捕入狱,押赴刑场,被害牺牲时的画面,却又是“只有站着死,决不跪下生”的宁死不屈,着实让人仰慕,表现的正是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
《觉醒年代》是一场极其盛大的“历史盛宴”,是党史学习的最生动教材,整个剧情揭示的只有一个真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
《觉醒年代》,见天地,见苍生,见国魂。正可谓:风雨飘摇,世纪沧桑,峥嵘岁月,追风逐浪。书生魂铁肩担道义,文人胆初心终不忘,赤子高呼寒夜醒,群龙奋起青春唱,当年少壮正芳华,忧国复兴惊雷响。以陈独秀为首的一批伟大的历史人物永在历史的画卷中被人铭记。
《觉醒年代》观后感
近日,追一部主旋律电视剧上了头,一集不落的看下来,一次次被剧中人物所感动,为那个激昂的年代所振奋和鼓舞,就像是这部剧的名字一样,发人深思,这部剧就是近日播出的《觉醒年代》。
上世纪初,在辛亥革命失败后,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满目疮痍,一群怀揣着救亡图存理想的年轻人就在这一片混沌中苦苦求索,探求救国之路,在那个年代,这群年轻人已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本可以安心学术,过着安逸的日子,但他们却为了国家的出路和民族的未来,前赴后继、舍生忘死,用生命和热血追求真理,最终为国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道路。
剧中生动还原了许多经典场面,刻画了许多有温度有情感的人物形象。一代宗师,仲甫先生,高擎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和胡适、李大钊等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他走上北大的讲台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点燃了多少青年志士的热血;革命者李大钊明知危险重重,依然一次次走上街头,振臂高呼,直至声音嘶哑,看到他从容而决绝的从戏院楼上将传单洒下,为宣传革命,启发民智,顾不上个人安危,让人不觉心生敬仰;青年毛泽东怀揣着刚拿到的《新青年》在雨中奔跑,却为路边的难民侧目而停,看到他身着长衫,手持一柄油伞,为探求革命真理,风尘仆仆,多次奔走,依然坚定。以及还有蔡元培、胡适、鲁迅、周恩来、邓中夏等等......那些在历史课本里如雷贯耳的名字在电视剧中变得鲜活而立体,生动而真实,剧中太多的人物一出场便让人肃然起敬,根本分不清谁是主角,在剧中,每个人的最后一次出场都标注出了他们的生卒年月,很多革命先驱在年纪轻轻时就被反动派杀害,英勇牺牲,虽然知道这些已成历史,但仍让人心头沉痛,不觉垂泪。“感于国事之威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正如李大钊先生所探求的,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思想为中国带来了曙光,这些先烈们在确定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之后,用生命和热血捍卫着理想和信念。
一个世纪过去了,到今天,我们的党已经诞生百年,我们的国山河无恙,盛世已如先贤所愿,先驱已逝,历史已远,然新时代千帆竞发,新征程百舸争流,站在历史的潮头,新时代的共产党人更应不忘初心,回望这段历史,更当以史为鉴,牢记民生之重、使命之重。
《觉醒年代》观后感
1919年,在一批中国学生出发前往法国留学的路上,陈独秀赶来为他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送行。两个少年满怀着求学救国的憧憬,如阳光一般清澈美好。陈独秀忍住眼泪转过身去,两个少年从后面一把把父亲紧紧搂住。这是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一个镜头。
此时镜头突然穿越到几年后,26岁的陈乔年光脚走在血水和泥水里,遍体鳞伤,从容就义;“我愿意为了国家而献身”,29岁的陈延年宁死不跪,壮烈牺牲。镜头在不同时空的两个画面之间来回变换,不变的,是陈独秀眼中的热泪和两个少年如阳光般清澈的笑容,这个画面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收获了广大观众包括年轻人的喜爱,甚至一度引起观众在线催更。有网友评价说,“舍不得一下子看完这部剧,我愿用0.5倍速慢慢欣赏”。是的,《觉醒年代》娓娓道来,向我们讲述了那个风雨如磐、山河破碎的年代,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毛泽东、鲁迅等一大批历史人物苦苦追寻救国出路、追求真理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画卷。作为一部主旋律影视作品,《觉醒年代》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这部作品的成功因素固然有很多,但是注重在宏大叙事中进行细节描写,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