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宰辅制度(下)——以汉唐为例
中国古代宰辅制度(下)——以汉唐为例
2021-09-12
中国古代宰辅制度(下)
——以汉唐为例
陈琳国
北京师范大学
二、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三省制
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实际是在东汉政治制度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门阀政治,东汉以来的士族豪强逐渐发展成一个强大的门阀势力,进而可以与皇权抗衡——士族豪强与皇权之间的既联合又斗争构成了这一阶段政治的主要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枢制度也随之有所变化,一个新的机构——中书省诞生了。
中书省早在曹魏时就已出现,其与汉武帝时期的中尚书没有直接关系。曹操在汉献帝时一直担任司空、丞相,到他死时也没有称帝,但实际上皇帝的诏令、国家的决策都由他来定夺。曹操在称魏王后设立了一个秘书监,有专门的官吏负责诏书的起草。诏书草拟后再送到汉献帝处变成皇帝的诏令。曹丕篡汉建魏,在秘书监的基础上成立中书省。这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尚书省以外又有了中书省,还有由原先内朝发展起来的门下省,进而形成了三省鼎立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还没有完全确定下来,但是基本分工已初见端倪。中书省主要负责替皇帝起草文书、诏令,长官叫做中书监、中书令,最初由门阀大族担任。中书省开始参与机密,成为一个决策机构。当了中书省的长官,地位会非常显赫。如西晋的荀勖,在西晋一朝连续当了二十六年的中书监,后来升为尚书令。当时由中书监转任尚书令属于升迁,很多人跑去祝贺他,谁想荀勖却因失去中书监的官职心中闷闷不乐,进而对来人抱怨:“夺我凤凰池,诸君贺我邪!”中书监一职素有凤凰池之称,就是说进了中书监以后飞起来有如一只凤凰。荀勖觉得朝廷把自己的凤凰池都夺掉了,还让人来笑话他,心中自是不平。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书监一职的重要性。
门下省的职权当时分为两方面:一方面侍奉皇帝,为其出谋划策;一方面评审尚书事,提出参考建议。随着时间的推移,门下省的权力逐渐发展起来,进而上升到可以驳回诏令——中书省替皇帝起草诏令后,门下省认为其中不合适的可以驳回,让中书省重拟诏令。实际上中书省的诏令是经皇帝同意后才发到门下省的,但门下省有权将诏令驳回。东晋简文帝临终时,叫中书起草一个诏令,让大司马桓温摄政。当时门下省长官王坦之与桓温处于不同政治阵营。王坦之闻讯后拿着这个诏令来到皇帝病床前,当着简文帝的面把它撕了。王坦之说天下是“宣元之天下,陛下何得专之”(“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