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南海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南海区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2年工作回顾
(四)畅通小循环,构建大链条。先后在文旅、汽车、家电等重点领域发放“消费券”,促进区域生产消费良性循环发展,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5亿元,增长2%,总量和增速均位居全市首位。集中资源强化招商统筹,尤其是立足长远招引、培育初创型高科技企业和成长潜力大的战新产业项目,引进超亿元产业项目123个、投资总额1020亿元。预计全年完成工业投资超350亿元、增长23%。预计实际利用外资超30亿元、增长192%,预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2016亿元、增长9.2%。着力打造中国氢能产业商业化创新发展引领区,引进百亿级氢能产业项目3个,氢能产业成功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产业链布局走在全国前列。加强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统筹指挥调度,高效完成广湛高铁、广佛西环、地铁4号线一期、里水有轨电车示范段等项目征地拆迁工作,省、市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达到149%。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全区上下把握时势、抢抓机遇,笃定创新、奋力进取,顶压前行、再创新高。成绩的取得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一直关心支持我们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对照党的二十大的战略擘画和省委、市委的工作部署,南海面临区域竞争的此起彼伏,转型增长的争先恐后,资源配置的你争我夺,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短板:一是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城乡差异和区域不协调。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仍然任重道远,乡村振兴工作距离“五个振兴”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村级工业园量大、分散、低效,农村人居环境短板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西部三镇占全区面积的38%,但经济总量、税收总量分别仅占15%和12%。二是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主要由于创新能力不足。集中表现在部分科技平台不接地气,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企业自主研发平台不上档次,关键技术核心竞争力低;各类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效果不够明显,第一资源的投入产出比低。三是区域影响力不大主要源于文化软实力偏弱。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仍然不够系统,城市文化品牌知名度仍不理想;群众文化生活幸福感仍不充分;文化事业投入、文化产业效益与南海经济实力仍不相称。
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国掀起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高潮,广东作为第一经济大省,佛山作为地级市领头羊,正在全力以赴拼经济。拼经济归根到底要靠人,南海在佛山五区中产业技能人才和企业家最多,专家教授和在校大学生最多,广佛候鸟和往来客商最多,经济发展“稳”的基础牢固,“进”的势头良好,有望在全国、全省率先回升。面向未来,我们底气十足、信心十足、干劲十足。
2023年工作安排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区委“1114”工作体系,坚持制造业当家,城产人文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南海。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工业投资增长12%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6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推动政策措施向制造业倾斜、各类要素向制造业集聚、工作力量向制造业加强,构建制造业当家的资源配置机制
实施“五外联动”,拓宽制造业当家。外贸方面,大力创建广东省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抓好新增进口和异地出口数据纳统,培育壮大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举办南海采购订货节活动,吸引国际采购商。外资方面,紧盯欧美、日韩及台湾等重点国家和地区,招引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性强的制造业项目。外包方面,高标准建设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侧重于咨询设计、文化创意等高附加值服务外包,培育国际贸易新增长点。外经方面,开展工商界海外行系列活动,组织企业到海外拓展客户、争抢订单。外智方面,积极引入外籍科技人才到南海创新创业、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组织海外乡亲回乡恳亲观光旅游,当好家乡“宣传员”“推介员”。
二、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城市促消费、聚人气的功能布局,提升产业转型引领全面转型的城市发展格局
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促使实业家和投资人相向奔赴。全力支持广东金融高新区创建“数字金融+高端制造创新示范基地”,着力引进各类法人金融企业、机构和私募基金落户千灯湖创投特色小镇。全面加强科技金融投资服务平台建设运营,持续举办投融对接活动,引导金融机构抢占先机、创新产品,有发现小微企业价值潜力的远见,奉行长期主义的定力,共担风险挑战的策略。推广“投贷联动”模式,建立领导挂钩服务上市后备企业制度,大力支持企业通过融资、并购、上市等方式做大做强。
创新现代商贸服务业态模式,提升城市消费服务功能。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档升级。打造商圈经济,更好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抓住佛山扩大中心城区范围的机遇,加快建设中央文化商务活力区。持续举办购物节、美食节等各类促消费活动,打造夜间经济集聚区、美食集聚区,提振城市“烟火气”。大力发展广佛交界商流型经济,加快建设佛山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电商经济集聚发展。支持有色金属贸易和专业市场转型升级、规范发展,引导督促经营主体依法纳统纳税。
优化“三旧”改造政策,聚力打好城市更新攻坚战。进一步简化“三旧”改造审批流程,探索推动“三旧”改造土地补偿机制与征地制度充分衔接。实行“整村改造”项目优胜劣汰、动态管理,构建市场改造主体和土地权属人竞争性收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集中行政资源,撬动社会力量,全力推进13个“整村改造”重点项目。建设6000套集中式租赁住房。新开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80个。新建“名企百园”项目60个以上。
三、做大人才增量,盘活人才存量,优化人才服务,壮大创新活力强的人才支撑体系
启动“科学家+企业家”计划。搭建常态化对接沟通桥梁,大力引进、培育、奖励技术经纪人和科技成果转化专员,促成科学家与企业家合作创新、携手创业。建立“科技副总”人才库,鼓励企业聘请“科技副总”参与自主研发和经营管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促进区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与本地企业充分对接,加大与广深港澳人才共享力度,广泛吸引大湾区人才到南海合作发展。加快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进一步创新知识产权融资、入股机制,促进知识产权资本化。
畅通育人引才借脑渠道。做强“南海鲲鹏人才节”“强国青年科学家”“海外人才归南海”等引才品牌活动,大力引进一流科技人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及团队。支持区内人才流动与共享。鼓励引导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组织各主要城市代表性高校的南海籍学子推介家乡,实现引回一个、带回一批。实施产业新工匠培育计划,引导树立既尊重科学大师,又尊重一线技师的人才观念,形成制造业实用型人才集聚效应。切实贯彻《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做强做实区产教融合促进中心、产教联盟。整合科技平台、孵化器、加速器和企业资源,推动校企导师双向流动,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育体系。强调动手能力和吃苦精神,鼓励企业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引导500名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训。
优化人才特色服务品质。落实人才扶持政策,发放“英才健康卡”,加大对人才住房、子女入学、医疗等生活保障力度,强化公共设施供给,引导人才参与文明创建,提升吸引力和归属感,让人才在南海舒心愉悦、安居乐业。规划建设人才主题公园等公共空间,发挥南海人才馆、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区等阵地作用,打造专业化人才服务载体。持续举办人力资源服务月活动,推行人才客户经理网格化服务,积极探索人才服务市场化模式,构建有温度的人才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