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搜网 - 蓝秘书公文之家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民生部门 > 镇村

镇村

人民政府关于2022年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指导意见(镇乡)

公文搜 2022-09-06 14:18:20 镇村
人民政府关于2022年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指导意见(镇乡) 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城乡社区治理组织化程度和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根据《xx县xxxx年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指导意见》(x社治办发〔xxxx〕x号)精神和乡村治理体系试点县建设要求,紧扣乡村振兴主题,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一、主要目标任务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

 

人民政府关于2022年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指导意见(镇乡)

 

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城乡社区治理组织化程度和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根据《xx县xxxx年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指导意见》(x社治办发〔xxxx〕x号)精神和乡村治理体系试点县建设要求,紧扣乡村振兴主题,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主要目标任务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引领、政府治理为主导、居民需求为导向、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把城乡社区治理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巩固我县“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县”“省级和谐社区示范(达标)单位”成果。xxxx年,我县以乡村振兴局确定的乡村振兴示范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为重点。

二、主要任务

(一)抓“三治融合”健全城乡社区治理新机制

着力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社区治理工作机制,改变政府“单兵作战”模式,激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内在合力。一是完善自治机制。全面推进“双选”维民权,“双议”集民智,“双评”顺民意,“双亮”聚民心的“四双四民”自治模式,保障村级党组织行使审议权、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行使表决权、居民委员会行使执行权、监委会行使监督权、居民和居民小组行使提案权、培育社会组织行使协同参与权。在社区院落和居民小区设置“心愿墙”,搭建“微平台”,收集“微民情”,广收“微心愿”,提供“微服务”,实施“微治理”,发挥居民参与共建共治的主体作用,让居民充分享受多样化、智能化、便捷式、综合性的服务。抓实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订。xxxx年打造x个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示范村(社区)。各村(社区)于x月底前完成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治理滥办酒席、扫黑除恶、杜绝早婚早育、遏制低俗婚闹、抵制天价彩礼、提倡三日吉葬、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等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同时,所修订的民约不允许有罚款等条约。x月申报创建x个以上xxxx年省级“村规民约示范村”。二是筑牢德治底线。依托“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村村建设文体广场、农家书屋、道德讲堂、积德榜和文化墙,让群众主动在家门口“亮德”;狠抓忠、孝、爱、诚、信“五心教育”、清明会等家族情节,开展“孝文化+家事调解”“德文化+邻里关系”“新时代好家风”等系列活动。通过“文化+教育+家风”形式,起到法律“硬治理”没有的作用。三是夯实法治根基。开展“法治文化六进”活动,加大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景区、法治教育基地、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创建力度,全方位开展法治宣传。配齐村级法律助理、警务助理,培养家庭法律明白人,积极发挥村级调委会的协调作用。按照“党小组+网格员+党员先锋岗”模式,开展x名党员和N名群众结对共创平安法治家庭(小区、社区)活动,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扶贫帮困、矛盾化解等基层社会治理,引导广大群众参与乡村治理。充分运用城乡社区阵地平台打击传销规范直销。

(二)搭建“四个平台”夯实社区治理基础

一是搭建社区治理服务阵地平台。完善社区服务阵地建设,充分利用社区已有设施,合理规划服务设施的数量、布局、功能,做强“一居一特”、“一居多特”,创建一型或多型社区;按照“一室多能、一室多用”的原则,打造“xxxxxx”工程。即“九室”“七站”“五栏”“两场所”“两中心”“两网点”;提高社区服务中心、综治中心、社区服务站以及相邻社区服务设施之间的共享程度。从颜色、标识、门头、挂牌四个方面,统一城乡社区办公用房和活动场所建筑外观形象,在社区标识、导向标识、人员标识、机构挂牌、服务站牌、功能室门牌等方面进行规范,实现统一建设标准,统一外观形象,统一功能划分,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二是搭建社区治理队伍建设平台。切实做好第十一届村(社区)“三委”换届选举,选优配强村(社区)“三委”班子队伍,足额选举村(社区)“三委”职位职数,条件成熟的地方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居)民委员会主任、农村经济组织负责人“一肩挑”。配备社区专职干部,选齐配强村(居)民小组长、网格组长、楼院门栋长。规范组建村(社区)“五组八会二代表”管理组织和“五员二队”基层自治队伍;推进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社会工作者等社会优秀人才到社区从事扶贫济困、流动人口、农村“三留守”人员、特殊人群等领域工作,优化社区服务人才结构。每个村(社区)专兼职工作者达xx人以上。三是建社区治理信息服务平台。推动网上办事大厅向村(社区)延伸,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将涉及基层群众个人事务的政务服务实施网络化、平台化办理。将基层政府行政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纳入社区服务中心(站),实行“前台受理、后台审批,窗口统一受理、窗口统一出件”模式;实施“智慧社区”建设计划,将“互联网+”理念引入社区治理,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依托“微心愿、微服务”微信公众号、社区微信群、智慧门禁系统、手机APP、QQ群等“微平台”,设置社区心愿墙等,广收“微心愿”,提供“微服务”,实现“微治理”,让居民充分享受多样化、便捷式、综合性的服务。四是搭建社区治理制度保障平台。各村(社区)根据自身实际,建立健全“一章二约十制度六职责”职责制度及涉及卫生、环保、文化、教育、计划生育等各方面职责制度,确保城乡社区各项工作决策民主、管理科学和有序开展。建立村(社区)治理经费保障机制。通过财政投入资金、部门联动、社会组织共驻共建等渠道,确保每年投入城乡社区建设专项经费和办公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