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升村改居社区党员队伍综合能力素质的对策思考
公文搜 2021-07-15 09:06:38 镇村
着力提升村改居社区党员队伍综合能力素质的对策思考 近年来,随着XX市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征地拆迁使市区内传统意义上的村不复存在,原有的行政村大部分已实现“村改居”
着力提升村改居社区党员队伍综合能力素质的对策思考
近年来,随着XX市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征地拆迁使市区内传统意义上的村不复存在
,原有的行政村大部分已实现“村改居”,现有的少数村也转变为“城中村”。2012年12月
,为适应城市化进程需要,XX区进行区划调整,原东岸乡划分为东岸、东湖、马坡岭三
个街道。目前,东岸街道下辖5个社区、2个行政村,共有4个党总支、14个党支部、直管
党员443名。其中,隆平公园、望龙社区为“村改居”社区;东宜、黄泥塘、东瑞社区为新
生城市社区,面对服务群体大部分为拆迁安置农民;东屯、杉木村实施城中村改造,也
将由村民委员会逐步转为居民委员会,实行社区管理。面对新形势、新问题,东岸街道
“村改居”社区如何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有效发挥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
影响全街整体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当前党建工作面临的一项新课题和新挑战。
一、 “村改居”社区党员队伍的问题特点
东岸街道“村改居”社区均位于城乡结合部,既不同于城市社区,又与农村有别,具
有独特的社会属性、社会地位、人群特征和地域位置,党员队伍“三多一散一弱”问题特
点较为突出,给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
(一)“三多”:老党员多、学生党员多、待业党员多。东岸街道“村改居”社区新老
居民身份复杂,就业状况多元,相应的党员队伍构成也比较复杂。具体而言,有转为居
民的原村民老党员、新入住商品房小区的居民党员、毕业后将组织关系转回社区的高校
毕业生党员、参军退伍后回到社区的党员。目前,望龙、隆平公园两个“村改居”社区党
员总人数173人,平均年龄44.68岁,55岁以上的老党员53人,占30.64%,就业年龄段内
(55岁以下)的党员120人,占党员总数的69.36%
。其中,大学毕业将组织关系转回来的学生党员44人,占就业年龄段内党员总数36.67%
;失业待业党员25人,占就业年龄段内党员总数14.45%。由此可见,街道“村改居”社区
党员队伍呈现出老党员多、学生党员多、待业党员多的特点,这些党员群体由于来源、
身份、从业情况不同,彼此差异大,从而引申出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思想观念相对传统
等问题,影响到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
(二)“一散”:党员居住地分散。在征地拆迁、村组变社区、村民变居民的背景下
,东岸街道“村改居”社区党员中原村民党员占比大,且由于长期居住和生活在本辖区,
影响作用也大。原村民党员居住地分散,大体又分为回迁安置在本社区的党员、回迁安
置在其他社区的党员以及未安置入住在外过渡的党员。其中居住在本社区的党员仅有68
人,回迁居住在其他社区的党员有105人,其中回迁居住在其他社区的党员部分已在外购
置商品房,这部分党员迁移到新居住地后,不愿或无法转移党组织关系。党员居住分散
,难以集中,更难以管理。
(三)“一弱”:发挥作用功能弱。当前“村改居”社区老党员、学生党员、待业党员
人数多,且人员居住地分散的特点,严重影响了党员队伍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其中,
社区老党员党性意识虽强,但理论水平不高,受原有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仍然存在农村
党员思维定式,参与社区服务远远不够;高校毕业生党员大多并不在社区辖区范围内工
作,因工作时间受限,难以在本社区发挥党员作用;待业党员则基本为“4050”人员,教
育程度、思想素质、能力水平参差不齐,难以主动融入党组织生活。此外,还有一些党
员思想境界不高不起作用,一些党员素质能力不强起不了作用,一些党员长期外出失去
了作用,一些党员素质不佳起了消极作用。这些都导致“村改居”社区党员队伍综合素质
不够高,整体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
二、原因分析
由于村改居社区的特性,造成社区老党员、学生党员、待业党员人数多,且人员居
住地分散,党员队伍先锋模范作用弱,无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调研发
现,存在组织因素、队伍素质、其他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一)组织因素
1.党组织作用不突出。村改居社区党组织在社区管理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承担着
重要的组织和领导职能。但调研发现,村改居社区召开党员大会、党支部委员会议、党
小组会等会议时,存在单纯就党建抓党建、虚多实少等形式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