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新用户注册 退出

公文搜网 - 蓝秘书公文之家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公众号好文 >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领悟文化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红杨树 2023-08-27 10:33:38 心得体会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领悟文化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具有强大的价值引导力和社会号召力,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定文化自信,发挥文化引领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团结一致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张岱年、程宜山所作的《中国文化精神》,正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方面,非常值得推荐分享的一本好书。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领悟文化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具有强大的价值引导力和社会号召力,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定文化自信,发挥文化引领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团结一致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

张岱年、程宜山所作的《中国文化精神》,正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方面,非常值得推荐分享的一本好书。本书以古今中外为参照,对中国文化的品格、得失与论争等内容进行最通俗的讲述,阐明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蕴含着历史的智慧与哲理的启迪,对提升文化自信,继承优良传统、创造未来具有现实指导作用。读完有几点浅薄的体会:

一、中国文化精神的简要阐释

张岱年在《中国文化精神》一书中阐明了何谓“中国文化精神”。这是一个统一体系,包括诸多要素,主要有四点:(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其中“天人协调”思想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与中”的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包括民族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而“刚健有为”思想则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四者以“刚健有为”思想为纲,形成中国文化基本思想的体系。

二、在传承和转化中重拾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曾经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自15世纪以后逐渐衰微,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严重阻碍了中国步入现代化的历程。张岱年认为不能一味地否定中华传统文化,并在书中通过大量引用古籍史料指出:与世界上其他悠久的大型文明相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性、人文性更强;中华民族不以宗教立国、立人,而是一开始就以德治国、以文化人。礼仪之邦与小康生活相伴、“为政以德”与“义以为上”并行、“修身为本”与“存心养性”共生,从来就是评价国家发展、社会面貌和个人修养是否“向上向善”的标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们应充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三、在交融和碰撞中坚定文化自信

张岱年教授在文中运用古今中外大量的文献史料,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民族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方面深入剖析,陈列出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同时引用梁漱溟关于文化专著作为佐证,结合马克思主义文化的重要论断,向我们呈现出一副脉络清晰的中西方文化之异的思维导图,并且得出结论:中国的传统文化重和谐统一,西方的文化重分别和对抗,同时指出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历史的,可变的,相对的。还列举了16世纪末期,中西文化直接交流后所产生的交融和碰撞,由此引发的中国文化的论争,从“会通以求超胜”论的代表人物徐光启,李之藻;主张“东方文化论”的陈独秀,李大钊;把“全盘西化”作为行动指南的胡适;提出“中国本位文化”论的陶希圣,陈立夫......这些历史人物关于文化的主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中国文化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画卷,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丰厚的营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书溯本求源,为我们拨开前方迷雾,从中西方文化之异碰撞后使文化自信被严重损害,到近现代文人志士追求真理令中华民族全面觉醒,发展到文化交融和多元价值冲击,历经沧桑的中华民族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让我们坚信中国文化是足以和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媲美的古老而年轻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