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新用户注册 退出

公文搜网 - 蓝秘书公文之家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民生部门 > 文化

文化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搜主任 2024-03-29 00:36:06 文化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金融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能和作用,促进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必须从整体上完善金融监管、优化金融服务、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这既需要加强现代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等“硬实力”建设,也需要通过文化的力量和作用来促进价值观、行为规范等“软实力”提升。因此,加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对于建设金融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五个方面的实践要求,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理解。

诚实守信,是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重信守诺,诚实守信是中国人所崇尚的人生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活动中积累的道德观、经营观。金融行业以信用为基础,要求恪守合同、诚信为本。“人无信不立”体现在经济、金融生活的方方面面。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都应将“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扎扎实实落实在具体行动中。

以义取利,是金融行稳致远的关键。在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已融入中国人的精神血脉。金融兼具了功能性与营利性双重特性,只有做到“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才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在建设金融强国的进程中,要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使金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创造价值,在义利兼顾的基础上健康发展。

稳健审慎,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必然要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立身处世之道。金融高质量发展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尤其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始终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强调“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就是要坚持把握好时机和力度,稳扎稳打,稳健前行。这对于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在深化金融改革和具体金融工作中,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为金融业营造有利于风险防控和稳健经营的环境。只有做到审慎监管、有序推进,才能持续推动我国金融机构、金融行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守正创新,是金融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追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为金融理论和实践创新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新时代新征程,只有坚持继承和发展相统一,不断推动金融改革创新,才能不断开创金融工作新局面。当然,创新必须是守正基础上的创新,而不能受利益驱动,打着创新的名义盲目铺摊子,大搞资金体内循环、脱实向虚、规避监管。做到“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就是既要在支持实体经济做优做强上持之以恒,又要在金融产品和服务上推陈出新。

依法合,是金融稳健运行的基石。“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金融业与货币交易关系紧密,面临着较高的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必须始终坚持依法经营、合规操作,铲除一切违法违规行为的滋生土壤,形成“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的作风和氛围。金融业既要服务国家战略和支持实体经济,又要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必须树立遵纪守法、清正廉洁的价值取向,遵守金融监管要求,自觉在监管许可的范围内依法经营,让尊崇法律、敬畏规则、依法合规经营成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