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深做细做实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
做深做细做实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族干部要全面理解和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自觉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只要是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就要多做,并且要做深做细做实;只要是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事情坚决不做。”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做到有形、有感、有效,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是民族和睦之魂。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要求贯彻落实到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旅游景观陈列等方方面面。要充分挖掘地域特色,调整完善和规划建设一批能够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程项目,打造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长廊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示范带。要对已有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改造,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充实展陈内容、改进展陈方式。要深入挖掘、提炼精选一批凸显中华文化特色的经典元素,应用在城市建筑、文体广场、旅游景点中,把保护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催生共同的情感体验,激发各民族的情感共鸣,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党中央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着眼于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要立足中国大地,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坚持守正创新,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史的研究和阐释,在各族人民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要加强文物考古和历史研究,深入挖掘内蒙古地区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史实,展现内蒙古大地上各民族长期以来团结奋斗、守望相助的生动历史画卷,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厚历史文化滋养。要统筹利用博物馆馆藏品等资源,生动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经历,形成完整的史料体系、话语体系。
建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民族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群众性都很强的工作,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共同的政治责任。要根据宣传对象的不同,确定宣传内容和方式,分级分类进行专题培训。要在宣传教育过程中,注重面向基层一线的宣传教育。把宣传教育与各族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与各族人民群众的心理期待结合起来、与各族人民群众的民族情感结合起来,使宣传教育更好地贴近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各族人民心中深深扎根。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结合民族工作实际持续做好纠偏正向工作,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民族团结是一个国家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基础保障。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有绵延4200多公里的边境线,是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同时也处于反分裂反渗透反颠覆的最前沿。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网上网下两个战场,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观点,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流毒,守住意识形态阵地。要高度警惕一切影响民族团结的苗头性问题,建立反渗透、反分裂、反颠覆的工作机制,严厉打击挑拨民族关系、煽动民族歧视和仇恨、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积极稳慎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决不让任何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企图得逞。
注重社会氛围营造和新闻舆论引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注重社会氛围的营造、加强新闻舆论引导。可以通过“结对子”“心连心”“一家亲”等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民族联谊活动,营造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社会氛围,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同时,要在用好现有平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进一步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载体,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