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乡村振兴视角探究乡村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的思考
关于以乡村振兴视角探究乡村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的思考
一、研究背景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0年)》,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缩小区域差异,促进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加快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强调,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用更有力的举措凝聚起社会力量共同实现乡村振兴[1]。党的二十大通过分析当前形势,明确要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高效发展,用宜居宜业实现农民共同富裕。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从粮食生产、高质量农田方面加强农业发展,促进乡村建设,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规划持续推进宜居宜业美丽乡村高质量发展建设的总目标。
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城乡发展差距拉大,过度农田开发、资源过度开采严重破坏了乡村生态环境,随之而来出现了农村粮食安全、医疗和教育质量、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是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理顺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以激活农村资源潜力和优势,刺激乡村内生动力,通过乡村资源合理化配置促进产业经济综合发展,全面提升农民美好生活质量,真正实现农民富裕、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目前,学术界对乡村振兴的研究主要以构建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和分析影响要素为主,多以宏观视角进行测度分析,鲜少通过实证结合微观定量的方式对乡村高质量发展体系进行测度研究。因此,本调研随机抽取xx7个县计30个村进行实地调研,通过构建乡村高质量发展体系探寻其内涵特征和动力机制,以期为乡村发展提供更多切实可行的参考意见,促进农村资源协调综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策略建议。
二、调研方案设计
(一)调研问卷
通过大量资料查阅和整理,在乡村高质量发展体系构建和测度方式上结合了多元指标体系[3],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根据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质和乡村供需要求[4],整合人文生态、就业环境、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养老水平、食品安全和社会治理7个要素,构建包含资源要素子系统、基础建设子系统、社会效益子系统的乡村高质量发展动力体系,设置32个测量因子,从横、纵维度综合设计乡村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问卷题项,经预调查测试[5],最终保留测量因子28项。
(二)样本选择与说明
近年来,xx省xx市高度重视乡村综合治理和提质发展,将乡村振兴列入全市三项重点工作之中,以党的领导为“一项保障”,以防止返贫严守“一条底线”,以“三清两建”(清资产、清村霸、清矛盾,建强村经济组织、自治组织)、集镇建设、“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乡贤返乡和乡村运营五项重点工作为主要抓手,大力推进“151”工作举措[6],为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思路和全新抓手,全面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开启现代化农业农村发展新篇章。xx省xx市坚持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实施农村垃圾分类治理[7],推进供排水一体化建设,持续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截至2023年3月,全市共计1417个行政村完成供排水一体化建设,1798个村推行垃圾分类治理,累计清理垃圾堆(带)约36.3万处,xx全市村庄朝着“更宜居、更文明、更生态”的方向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因此,本研究于2023年3月15日至4月16日以xx省xx市乡村地区为样本地进行实地调研,采用随机抽样方式通过PPS系统抽样技术在xx市抽取了7个县计30个村为采样地,对样本地居民进行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800份,有效回收711份(新安县3个村89份、嵩县5个村120份、栾川县6个村148份、汝阳县4个村90份、宜阳县4个村79份、洛宁县4个村88份、伊川县4个村97份),有效率为88.875%,样本分布具有有效代表性。样本中女性43.8%,少于男性;符合法定劳动年龄(16岁至60岁)的受访者占比为68.2%,年龄在60岁以上的有12.7%,劳动力相对密集;非农村户口的被访者仅为4.7%,健康状态良好或有疾病但未丧失劳动力的受访者占比为95.3%;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受访者仅占28.6%,说明农村地区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