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尔忘家:凭割断愁丝恨缕
公文搜 2021-07-22 14:13:28 理论文章
国尔忘家:凭割断愁丝恨缕——《贺新郎·别友》解析汪建新2021年02月23日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1978年9月9日,为纪念毛泽东逝世两周年,《人民日报》在第1版发表了毛泽东的
国尔忘家:凭割断愁丝恨缕——《贺新郎·别友》解析汪建新2021年02月23日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1978年9月9日,为纪念毛泽东逝世两周年,《人民日报》在第1版发表了毛泽东的《诗词三首》。《贺新郎·别友》便是其中之一,并附有作者手迹,但没有词牌、题目和题写时间,似乎写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是毛泽东的离别感怀之作。1941年,曾当过毛泽东塾师的堂兄毛宇居主持编纂《韶山毛氏四修族谱》,他在“毛泽东”条目中写了“闳中肆外,国尔忘家”八个字。新中国成立后,毛宇居又欣然写下五首《七律·颂导师》,深情赞颂毛泽东“一腔铁血关天下,国尔忘家志不移”。用毛宇居的赞语来解读《贺新郎·别友》,可谓一语中的。这首词抒发了难分难舍的夫妻情和为共同理想不懈奋斗的同志情、战友情,表现了毛泽东作为伟大革命家“闳中肆外,国尔忘家”的崇高境界。寻踪三份手迹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出版的《毛泽东年谱》(1893—1949)记载:1923年12月底,(毛泽东)奉中央通知离开长沙去上海,准备赴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贺新郎·别友》词赠杨开慧: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出版的《毛泽东传》也记载说,1923年9月,毛泽东由上海回到湖南。“这次回湘,毛泽东和杨开慧仍住长沙小吴门外的清水塘二十二号。开慧上有老母,下有孩子,负担很重,生活清苦。毛泽东回来后她格外高兴。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毛岸青也于十一月降生了。可是刚住了三个月,毛泽东就接到中共中央的通知,要他离湘赴上海。临行前,毛泽东强抑感情,作《贺新郎》相慰。”《毛泽东年谱》和《毛泽东传》所引的作品文本与《人民日报》发表的手迹相同。现在通行的这首词,都以该手迹为底本,只是订正了手迹中的笔误,如“前翻”订正为“前番”,“环宇”订正为“寰宇”。1992年12月出版的《中国风》创刊号刊载了该词的另一幅手迹,是毛泽东1937年在延安书赠丁玲的。同《人民日报》发表的手迹相比,它的词牌名为“贺新凉”;“苦情重诉”为“惨然无绪”;“前翻”为“前番”;“人有病,天知否?”为“曾不记:倚楼处?”最后四句则是“我自精禽填恨海,愿君为翠鸟巢珠树。重感慨,泪如雨”。这幅手迹时间更早,可能更接近于毛泽东最初创作的原稿。这份手迹印证了美国作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在她所著《中国的战歌》中的记述:“有时他(毛泽东——引者注)引述中国古代诗人的诗句,或者背诵他自己的诗词。有一首是怀念他第一个妻子的。她已经由于是他的妻子而被国民党杀害。”吴正裕主编的《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版)也写道:“白黎在《中国行——记史沫特莱》一书中记载:‘毛主席……也满怀深情地讲述了他和杨开慧的爱情。讲述完,毛主席还低声吟了一首怀念杨开慧的诗。’”史沫特莱是1937年春由丁玲陪同从前线回到延安的。可惜史沫特莱没有明确说明词的具体内容,笔者猜测极有可能就是丁玲珍藏的这首《贺新凉》。1996年9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把这首词收入《毛泽东诗词集》,标题定为《贺新郎·别友》,并注释说:“本词最近发现作者有一件手迹,标题为《别友》。”1997年6月,线装书局出版的《毛泽东诗词手迹》收录了这幅新发现的手迹。同《人民日报》发表的手迹相比,这幅手迹标明了“《贺新郎·别友》,一九二三年”;“苦情重诉”为“满怀酸楚”;“前翻书语”为“前番诗句”;“人有病,天知否?”为“重感慨,泪如雨”;最后四句则为“我自欲为江海客,再不为昵昵儿女语。山欲堕,云横翥。”据郭思敏主编的《毛泽东诗词辨析》(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10月版)介绍:“这是1961年毛泽东在中南海书屋书赠副卫士长张仙朋的。”至于这两幅手迹孰早孰晚,难以判定。三份手迹存在一些差异,这是毛泽东诗词手迹的一个共性特点。他的很多作品都留有手迹,有的还留有多件手迹。它们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心境状态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