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初高中思政课讲课提纲(教体局领导干部)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请勿照搬照抄!
2021初高中思政课讲课提纲(教体局领导干部)
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是第xxx个xx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由我给同学们讲一堂思政课。再次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看到大家青春、阳光、充满朝气的笑脸,感到既熟悉又亲切。来之前,我一直在反复思考,如何把这堂课讲实、讲活、讲生动,结合自己对“立德树人”的认识,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通过讲解一些生动鲜活的案例,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进入头脑、融入思想、融入日常,帮助启发大家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真正起到“传授知识”和“传道解惑”的叠加效应。
2018年9月10日(第34个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立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格局,给教育系统、给广大教师赋予了新的使命,给学生提出了一个人生奋斗目标——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一个关键词,也是近年来出现频率比较高的用词,就是“国之重器”。什么是国之重器?从军事上看,就是有震慑作用的战略武器。比如,最近有一个报道,8月25日一架美军U-2侦察机,擅自闯入北部战区实战演习区;8月26日,美军RC-135S战略侦察机,又到南海敏感海域上空飞行,当天我国发射两枚中程弹道导弹,一枚是从青海方向发射的射程4000公里的东风-26B,一枚是从浙江方向发射的射程1800公里的东风-21D,它们都击中了位于南海的预定目标。这两枚导弹被誉为“航母杀手”,这就是“国之重器”中的杀手锏,其目的就是给狂妄自大的美军,有力震慑和敲打。再比如,科技制造方面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创新成果——嫦娥、悟空、墨子、蛟龙、北斗等等,也都是“国之重器”。但是,这些先进武器和科研成果都是人造的,我理解,从根本上讲,“国之重器”就是人才。今天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正行走在成长成才的路上,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怎样才能成才,特别是成为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大才?我觉得,应该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理想追求和高尚品格。
第一,要爱党,做一个有信仰信念的人。
这个信仰信念是什么?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有句话说得好:“多数人因看见而相信,少数人因相信而看见。”后者就是对有信仰信念的人、有理想追求的人最好的诠释。
怎样理解共产党人的信仰?这里,我想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和大家一起品读我们共产党人信仰的力量、真理的味道。今天在座的都是高中生,都学过中国近现代史,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就是从1840年一个深重苦难的旧中国走过来的。“东亚病夫”这个帽子是怎么戴上的?当时西洋西洋打不过,东洋东洋打不过,软弱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当时在北京有个英国人叫李欧尔·卡克,他讲过一句话,这些条约的签订,相当于向世界登出了一个广告——这里有一个愿意付款,但不愿意战争的富有的帝国。孙中山当时用这样一句话形容中国:“4万万中国人,一盘散沙而已。”
大家可以想象,一个国家面临危难,面临危亡,无人挺身而出,无人横刀立马,都在蝇营苟且,在这个特殊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这个“运”,不是什么好“运”,是国家最黑暗、民族最无望的时候,一批人挺身而出,这批人一无资源,二无名望,三无影响,四无地位,他们没有抱怨,也没有怪怨,就是凭自己的一腔热血,浴血奋斗。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开始组建自己的队伍,南昌起义22500人,两个月之后就剩1000人。1927年9月9号,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5000人,20天之后就剩1000人,这是何等的残酷,何等的悲壮,我们作为xxxx年代成长起来的,很难想象当时的苦和难。
中国革命不是从胜利走向胜利,而是从惨败走向胜利。就剩1000人时,毛泽东写了篇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在中国革命最困难的时候,当时很多人都怀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毛泽东的回答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信仰力量,就是以毛泽东为首的,最穷困潦倒、最不名一文的时候,内心这种信仰。真正的领袖、真正的领导者,就是这样的少数人。他内心有远景,他内心有图景,他内心有梦想,他敢于实现这个梦想。共产党最厉害就是因相信而看见,他们坚信,所以他们最终看见。
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辛酸的故事,卢沟桥是爆发抗日战争的地点。按常理来讲,战争应该爆发在两国的边境线上,而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尽管完全不是中日两国的分界线,但全面战争又确实在这里爆发。1937年7月7日,华北地区全部日军不超过8400人,而国民党政府仅宋哲元29军就不下10万人。战争爆发之前,敌人不但已经如此深入你的领土,还以如此少的兵力向你挑战、一个月就令华北沦陷。无独有偶,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同样如此,当时东北地区日军1万余人,而张学良的东北军人数达19万,19万人也未能阻止侵略军,事变第二天就占领沈阳,一星期控制辽宁,3个月占领整个东北。这一系列事件,并没有使当时的国民政府,痛下决心与侵略者彻底决裂、撕破脸皮正式宣战,而是始终在进行私下接触与调停,寻找可能的妥协之道。直到4年后,1941年12月8日,美国对日本宣战,才终于有了12月9日,国民政府对日正式宣战。
中国有句老话,叫“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结果,近代以来,卧榻之侧他人长期鼾睡,我们是怎样一步步沦落到此。时间追溯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大英帝国凭借28艘军舰、1.5万人的军队迫使大清王朝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赔款2100万两白银。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军1.8万人、法军7200人长驱直入中国首都,将圆明园付之一炬。1894年,甲午战争,一纸《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赔款白银两亿两。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国家虽然不少,拼凑的兵力却不足2万人,10天令北京陷落,赔款数额更是达到空前的4.5亿两白银。
近代的旧中国,为什么屡战屡败,有人说是军队不如人、武器不如人,没有先进的洋枪洋炮,但我理解,从根本上讲,还是制度不如人、思想不如人。最近,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叫《真理的味道非常甜》,1920年,著名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将《共产党宣言》首次译成中文,正是这版油印册子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火炬,在翻译这本书时,他母亲为他准备了一碟红糖蘸粽子吃,三番五次在屋外催他,后来问他红糖够不够吃,他说“够甜,够甜了”。当他妈妈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上满是墨汁,原来是他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
“让不可能成为了可能”,这就是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