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控股董事长王济武论中美之争:人类第5次科技与产业革命的终极竞争
公文搜 2021-10-17 11:04:01 优秀公文
启迪控股董事长王济武论中美之争:人类第5次科技与产业革命的终极竞争(一)历次产业革命依次满足不断升级的人类需求每次产业革命的发生都必须是符合人类(特指大规模人群,而
启迪控股董事长王济武论中美之争:人类第5次科技与产业革命的终极竞争(一)历次产业革命依次满足不断升级的人类需求每次产业革命的发生都必须是符合人类(特指大规模人群,而非某地域、某阶层)追求更好生活需要,前四次产业革命都是出于人类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满足精神生活径的需要,农业革命、纺织业革命、电气革命、信息革命先后满足了人们吃饱—穿暖—住与行—社交等需求,并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极大改变,给人类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满足。人类不断追求方式,第五次科技革命对生命科学和人工智能的探索和追求,是满足人类更舒适便捷、更有尊严和价值的生活需求的重要依托。表2 历次产业革命与人类主要需求(二)技术革命不等于产业革命,产业革命的发生依赖于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依赖于产业基础设施产业革命的发生依赖于技术革命带来的科技创新,然而并不是任何一种技术创新都能成为产业革命的技术基础,都必然带来产业革命。例如中国的火药、造纸、指南针等四大发明,并没有带来相应的产业革命;再如,大型计算机很早就出现了,但只有乔布斯和他同时代的创新者,把人类从只有少数公司才能拥有的昂贵、大型计算机时代,带入廉价台式计算机时代,计算机如其他生活日用品一样,进入千家万户。也就是说,产业革命难以通过个别技术的突破或个别产业的增长而实现,必须依靠新技术大量集中与广泛的应用,即要么通过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广泛改造升级,要么形成新的产业体系,带来全社会产业普遍发生“质”的跃升,才能形成产业革命。而技术要成功应用于产业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例如,第三次产业革命中,虽然是英国的科学家法拉第最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但是最早且大规模将这一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却是德国和美国。又如,英国科学家最早发明从煤炭中提取化合物的技术,但反而是俾斯麦通过“千人计划”引进到德国,建立了重化工业。再如,虽然英国的科研传统更悠久,但德国和美国更加重视理工类应用科技以及应用类研究机构,如,贝尔、爱迪生、西门子等,再加强势的政府“产业政策”主动引进并资助应用,又使德、美科研转化周期比英国至少快3-5年。另一方面,具备一定条件的基础设施也是产业革命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例如在农业革命时期的水渠、水坝、井田制等保障了当时中国的农耕活动和生产组织形式;海上三角贸易以及东印度航线带来的棉花供应与纺织品销售是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必要条件;相应的保护奴隶贸易、棉花运输、纺织品倾销的“海军舰队”也是维持产业体系的必备基础设施;德国和美国在政府推动下建立了第三次产业革命的两类基础设施建设,硬件是公路、铁路、开矿、发电、电网,软件是社会保障与全民义务教育体系,及理工类大学大发展。美国与中国投资建设的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卫星网、互联网、光纤网等也为美中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三)产业革命的发生需要一定的市场规模,只有大规模需求才能有效刺激产业革命的发生具备一定规模的市场需求是产业革命发生的必要条件,因为规模化的生产依托规模化的需求。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生在当时世界人口最为集中的人类文明发祥地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及中国,人口超过世界总人口2/3;第二次产业革命期间,英国人口约550-1000万,还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而同期荷兰只有150万人口。而且到19世纪中叶,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第三次产业革命时期,德、美人口分别为8000万和1亿。到一战前夕,德国电器产品出口占世界电器产品出口的比重近50%;信息产业革命时代,美国至少3亿人口,中国14亿人口。英国、法国、德国等其他人口量相对不足国家都相对美国和中国呈现衰退趋势。特别是美国,如果不和中国比,而和英法德日俄对比,他是明显发展更快的。产业革命的发生还有赖于一定规模的有素质劳动者。在第二次产业革命前,英国手工工场快速蔓延,培养了大批有技术、有经验的工人,他们积累的生产经验直接推动了各种机器的发明。第三次产业革命期间,德国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并加强教学与科研、生产的结合,培养了大量工科、农学、化学等方面的优秀科技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美国在产业革命期间吸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