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篇)XX高校思政教师培训材料
XX高校思政教师培训材料
(4篇)
篇1:
“任何技术都逐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的环境。”网络时代,各种数字化、符号化、信息化的中介系统相继涌现,实现了关系网络、心物交互和行为实践的颠覆性重构,催生了与社会舆论场同源互构的网络舆论场。网络舆论观是指人们对于网络舆论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包括何为网络舆论、如何评价网络舆论、怎样开展网络舆论实践等。在网络技术的加持下,大学生能够在网络交互系统中自由表达意见。培育大学生网络舆论观,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舆论的内在本质与价值标轴,自觉在理性有序的网络舆论实践中成为正能量的发散中枢、贡献向上向善的网络舆论力量。
一、高校大学生网络舆论观培育的出场视界
1.出场推力: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理性存养之需。在高校网络舆论场中,以“意识气团”形态存在的网络舆论汇流、共振,释放出了巨大的传播活性和传播张力,重构着大学生网民的经验意识与直觉想象。在扁平化与脱域性的信息流通模式下,高校网络舆论场中各种导向不明的社会思潮与异质观念杂糅共生、交织激荡,呈现出喧嚣嘈杂的舆论图景。因此,网络舆论观的培育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理性的养成至关重要。如果忽视对大学生网络舆论观的培育和引导,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坠入道德认知扭曲、道德标准模糊、道德审判情绪化的泥沼。从网络道德养成的知识基础观照,网络舆论观的培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关于网络舆论的系统化认知体系,并重塑自身维系网络互构关系的道德审判标准,在网络道德认知上达到“知是知非”的境界,从而避免因认知阈限或认知偏误而产生的非理性行为。从网络道德养成的能力基础观照,网络舆论观的培育能够帮助大学生以更强的自适应力和择优选择力驾驭网络舆论信息,不断提升自我的道德认知、道德评判、道德习得以及道德选择能力,成长为道德理性持存的“数字公民”。
2.出场动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升级之义。高校大学生网络舆论观培育映射着大学生网民的知识需求与情感需求,彰显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性和价值指向性。一方面,高校大学生网络舆论观的培育能够积聚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力量。大学生网民是网络舆论场的主体,受社会责任动机、群体归属动机和自我满足动机的驱使,通过聚合传播外力、释放情绪感染、进行意识整合助推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发散。倘若没有正确的网络舆论观予以引导,随着群体情绪抑或刺激源的激化,大学生群体心理中蛰伏的无意识暗流将会逐渐转化为显性意见,加剧网络舆论场的意识震荡和负向张力,甚至可能演化为网络暴力。高校大学生网络舆论观的培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深化理论阐释、化解思想困惑、廓清认知迷雾,这既是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导向的精准对接,也是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延拓。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网络舆论观的培育能够激活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力量。大学生网民集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网络属性于一体,其在网络舆论场中参与各种形式的精神生产活动时,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情感需求。然而,潜在网络舆论“积聚式”生长、显性网络舆论“传染式”蔓延、真实网络舆论“社会性”整合与虚假网络舆论“戏剧式”反转,构成了网络舆论场的常态图景,这也引发了网络舆论情感的混沌与迷惘。高校大学生网络舆论观的培育能够通过引发情感共鸣、增进情感融通,端正大学生关于网络舆论的情感态度和情感表达,这既是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导向的滋养,也是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功能的积极整合。
3.出场引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之要。网络舆论不仅是信息符号的互构,也是意识形态的投射。高校大学生网络舆论观培育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之间存在着耦合关系。一方面,高校大学生网络舆论观培育能够优化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语境。网络场域经过粉饰美化的异质价值观念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精神世界建构的导向作用,使得辨别能力不强的大学生极易陷入价值迷失、精神虚空的困境。高校大学生网络舆论观培育将通过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理论话语和叙事逻辑,扭转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网络舆论场“失声”“失踪”“失语”的被动局面,牢牢占据高校网络思想阵地。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网络舆论观培育能够提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威。“话语本身不是目的,通过话语来表达和传递思想才是目的所在。”在信息多元混杂的网络场域,能否赢得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话语质量。高校大学生网络舆论观的培育能够运用合乎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解读难点与热点,引导大学生在实际体验中确证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在逻辑力量和实践功能,从而增进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