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新用户注册 退出

公文搜网 - 蓝秘书公文之家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公众号好文 > 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及机制建立调研报告(以东海县为例)(20230106)

管理员 2023-03-19 01:07:27 调研报告
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及机制建立调研报告(以东海县为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探索青年有效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并且建立健全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机制,为新形势下的青年人才基层就业创业提供实践借鉴。现以东海县为例,开展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及机制建立调研,对调研结果汇报如下:一、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调研情况(抽样调查)通过东海团县委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借助

 

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及机制建立调研报告(以东海县为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探索青年有效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并且建立健全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机制,为新形势下的青年人才基层就业创业提供实践借鉴。现以东海县为例,开展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及机制建立调研,对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一、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调研情况(抽样调查)

通过东海团县委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借助发放网络抽样调查问卷、走访约谈东海县各镇具有代表性的返乡创业和基层就业青年等形式,向农村青年、青年团干、乡村振兴专干等人,征求关于青年参与乡村振兴路径及机制建立的建议。

线上调查问卷共计收回410份,主要调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东海县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运行现状,并且对数据结果进行变量分析,深入挖掘其成效、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对策,切实可行地推进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机制建立。

(一)东海县的基本情况

东海县现辖2个街道、19个乡镇场、1个省级开发区、1个省级高新区和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346个行政村,总面积2037平方公里,总人口124.6万。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63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9950元、22400元。

(二)参与乡村振兴的青年基本情况

1.男女比例

__laoguaiwu_img__本次抽样调查的青年中男女比例基本持平,较为均衡:男性占比50.7%,女性占比49.27%。

图1 本次抽样调查男女青年比例

2.年龄结构

东海县参与乡村振兴的青年中18-28岁的占59.02%,28-35岁的占25.37%,35-45岁的占15.61%,年龄结构年轻化趋势明显。

图2 本次抽样调查青年的年龄结构

3.文化层次

__laoguaiwu_img__青年中学历层次在大专/本科及以上占80%左右,以大学生群体为主,具有较高水平的学习能力和通识知识储备。

图3 本次抽样调查青年的文化层次

4.户籍所在地

__laoguaiwu_img__东海县参与乡村振兴的青年绝大多数是本地户籍,对东海县的归属感更高,更容易尽心尽力的建设乡村;非本地户籍仅占6.83%,反映外来人才引进机制亟需改善。

图4 本次抽样调查青年的籍贯

5.参与乡村振兴的原因 

__laoguaiwu_img__根据抽样调查结果,分别有35.9%和29.02%的青年认为“自我参与创业的意愿强烈”“社会的氛围,希望到基层锻炼”是他们选择投入到乡村振兴事业的原因。

图5 青年最初参与乡村振兴的原因

6.参与乡村振兴的方式

__laoguaiwu_img__由抽样调查数据可知,青年主要是通过服务基层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少部分青年是以乡村公益和乡村创业的方式参与乡村振兴。

 

图6 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方式

7.乡镇青年同龄人返乡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在“你的同学(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等)中现在回村发展的人有多少?”这个问题中,回答“很多,50%以上”的青年只有10.24%,青年人才外流特点明显。

图7 青年的同龄人回乡情况

(三)青年人才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调研结果显示,93.41%的青年认为年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有利于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接受过长时间的专业课教育,一般具有较高文化知识素养和新型专业技能;受到互联网时代的深刻影响,大多都具有良好的互联网信息检索和分析能力。因此,他们能更便捷地更新知识技术、更精准地追踪市场趋势、更迅速地抓住发展机遇。相较于传统的乡村组织者,青年大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更强,能够充分把握农村产业的发展势头,根据市场需求的实时变化,及时调整发展策略和方向,因地制宜地发挥当地的地域特色。此外,青年人才还更愿意引进新型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推动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把乡村生产有机融入现代产业体系,让广大农民深度融入现代产业链价值链。

图8 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意义

二、青年参与乡村振兴面临问题

(一)城乡差距大导致人才外流

城乡之间收入水平、发展空间、基础设施、文化资源的差距都使青年人才外流的重要原因。虽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提高,但与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依然在客观上存在差距,乡村中相当一部分的年轻人更愿意外出打工,人才流失严重,乡村空心化现象凸显。除此之外,即使青年一开始迫于各种压力选择了服务基层组织,但因为乡村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后续也可能会把乡村工作当作职业生涯的一个跳板,“留不住人”的问题依然存在。同时,青年在农村工作的上升渠道不多,上升的空间也不大,就更坚定了青年向其他平台跳槽的决心。乡村吸引不到新鲜的人才,还难以挽留已经培育成熟的下乡青年,人才的输入与输出高度不对等,乡村振兴工作就缺少稳定性。

(二)政策扶持不完善

随着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加深,吸引青年基层就业参与乡村振兴的帮扶政策也在与时俱进,但是政策的帮扶力和执行力还有所欠缺,需要后续跟踪监督。政府中各个不同体系的相关优惠政策服务目前还是割裂性较强,缺乏统一的领导管理,无法多效合一、实实在在地为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提供助力,实现“1+1>2”的效果。

政府政策调控在实际运行中存在其局限性,实施落实环节可能出现问题。无法真正帮助到参与乡村振兴的青年。青年服务基层组织本来是怀着一腔热血建设美丽乡村,但是优惠保障政策不能发挥其帮扶功能,无异于泼了青年一盆冷水。没有长效的政策倾斜保障,不仅会导致现有的参与乡村振兴的人才持续流失,也会使有志于治理乡村的后备人才产生畏难情绪,加剧乡村振兴的人才短缺问题。青年在乡村的上升渠道和机会有限。

(三)村民参与不足

在乡村振兴中,只有将村民群众都带动起来,让村民们自己参与到建设家乡提升自身幸福感的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的治理有效。青年在乡村就业创业,都需要大量本地的村民辅助完成工作。中国乡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青年村干部需要走进田间地头,直接接触村群众,直接解决村民困难,才能够拉进与群众的关系,得到村民的熟识与信赖,从而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个别青年在乡村中只顾自己埋头苦干,却忽略了与村民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性,在工作中不接地气,与村民沟通不畅,村民的认可度不高,工作也就难以展开。此外,留守在农村的村民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掌握的技能知识落后,与参与乡村治理的青年人才存在匹配不当的问题,无法高效地完成任务计划。青年动员的村群众数量不足,就无法切实牢固地完成乡村振兴的总目标。

(四)新旧思维冲突

传统的乡村往往对青年存在偏见。由于青年的年龄较小,面孔较为稚嫩,村民在一定程度上认为他们缺乏社会阅历,经验手段不够成熟,不相信青年人才有带领村子走向美丽富裕的能力。传统乡村更尊重长者,一般会服从长者的建议。青年来到乡村基层后,即使有行之有效的创新想法,也可能会因村落长者的不同意见而搁浅,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青年能力的发挥。此外,乡村的原有领导集体会认为青年人才只是短暂地在乡村工作几年,并不是长久地参与乡村工作,因此对青年人才的到来不以为意,也不愿意放手自己的权力。青年缺乏锻炼试错的机会,就难以真正提升实践的能力,乡村工作和青年能力都同步滞后。青年得到的建设权力受桎梏,即使建议被采纳,其执行力度也不能令人满意。新旧思维两方的冲突,导致了乡村无才可用、有才不用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