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关键岗位年轻干部家属廉洁教育活动上的党课辅导报告
在全市关键岗位年轻干部家属廉洁教育活动上的党课辅导报告
各位青年朋友们,各位家属,同志们:
家风是经过历史检验与家族先辈审视过的家族风气,它决定着每个家庭成员与家族的核心气质,甚至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毛泽东的优良家风形成于领导中国革命、建设的各个时期,凝结着毛泽东对子女的殷切期盼与家庭建设的深刻思考。青年党员是国家事业的参与者与建设者,其党性修养关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进程。借此机会,围绕“深入学习领会毛泽东的家风家训,淬炼新时代青年党员党性修养”这一主题,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与同志们共同交流。
一、毛泽东家风的内涵要义
毛泽东家风的时代内涵主要表现在:崇学之风、亲情之风、廉洁之风与勤俭之风。毛泽东同志是“思想博大深邃、胸怀坦荡宽广,文韬武略兼备、领导艺术高超,心系人民群众、终生艰苦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弘扬其优良家风,才能体悟开国领袖的崇高信仰与奋斗精神。
(一)崇学之风
1.孜孜不倦,学而不厌。读书是毛泽东一生最大的爱好。从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壮志少年到历经数载冷暖的晚年,毛泽东从未放弃读书学习的习惯,用一生的坚持不懈诠释了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人生追求。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求学时,曾改写胡居仁的对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有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用以时刻自勉坚持之于学习的重要性。“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直接展现了毛泽东在读书钻研方面废寝忘食、锲而不舍的状态。毛泽东的学习精神与读书方法,开创了中国共产党人专心治学的时代新风,勉励一代代青年党员终身学习,终身成长。毛泽东的终身学习观直接贯穿于其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中。投身革命事业后,毛泽东与子女的交流主要依靠书信,笔墨间彰显着毛泽东对后代学习兴趣的重视与学习方法的教导。延安时期,毛泽东将儿子岸英、岸青送到苏联求学,同时托林伯渠购买了一大批图书邮寄过去,供儿子和其他中国学生阅读学习。此外,毛泽东在信中也时常教育侄子侄女,革命的胜利需要刻苦学习与认真工作。
2.博览群书,知行合一。毛泽东提出了共产党人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认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毛泽东求学时期就酷爱阅读《资治通鉴》《读史方舆纪要》等史书,对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著名战例的研究为后来的持久战论断提供了丰富的传统哲学智慧。在毛泽东的影响下,女儿李讷从小便熟读优秀史书并善于引经据典。《庄子·秋水篇》河伯的自命不凡深深触动了李讷并以此深思反省,逐渐养成了虚怀若谷的品格修养。“读了秋水篇,你不会再做河伯了。”毛泽东对女儿表示了支持与鼓励,传承起尊重中华优秀传统、博览泱泱史书的优良家风。
3.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毛泽东的尚学之风以书籍为现实载体,既要博览群书学贯古今,开拓眼界视野;又要善于利用无字之书,注重调查研究。毛泽东的一生都致力于研读中国具体国情的实践之书,将“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相结合也是毛泽东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毛岸英从苏联结束留学后,毛泽东并没有选择子女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而是将儿子送去“劳动大学”,让其在农村中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切身体会农民的生活状况与中国的具体实际。以实践为基,用调查结果阐明客观事实,不仅是毛泽东坚守一生的真理,也是他留给儿女的思想典范。
(二)亲情之风
1.妇女的力量是伟大的。几千年来,封建父系男权社会的精神压迫与思维控制塑造了依附与自卑的传统妇女形象,直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妇女解放事业才逐渐提上日程。从延安到西柏坡,中共中央对妇女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并推行一系列政策举措,妇女的形象由此得到了根本扭转与重塑。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是一个厚人薄己、心地纯善的人,她深知学识的重要性并始终奉行勤俭持家。战争年代,尽管自己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毛泽东的母亲仍会接济乞丐、帮助邻里。母亲的行为无形中塑造了毛泽东乐善好施、心系天下的优秀品格,涵养了一代领袖的博大胸怀。受到母亲的影响,毛泽东十分关切中国女性的成长与地位,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他提出解放妇女与打破旧式家庭关系的有机统一,强调妇女在社会解放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妇女解放与社会解放是密切地联系着的,妇女解放运动应成为社会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着。离开了社会解放运动,妇女解放是得不到的;同时,没有妇女运动,社会解放也是不可能的。”为推进男女平等提供了理论指导。
2.浓厚亲情,严慈并济。毛泽东对亲情的珍视源于对优良家风的继承,“孝养父母,友爱兄弟,和睦乡邻,教训子孙”是毛氏家训的重要内容,而身份的特殊与社会环境的复杂则使得毛泽东更加爱护自己的家庭成员,一方面注重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对子女满怀父爱。得知母亲病情危急,毛泽东各处寻医问药,后来更直接将母亲接到身边亲自侍疾,常伴左右。母亲去世后,毛泽东更加关注父亲的身体状况,将父亲与伯父一同带到长沙,以尽孝道。对于故去的亲长,毛泽东充满怀念与追思;对于聚少离多的子女,他则是严慈并济。毛岸英在苏联留学期间,在父子二人十几封信件中,“欢喜”二字出现的次数最多,足见毛泽东与子女畅谈、联络时的愉悦之情。毛泽东在对晚辈的疼惜之余也不乏提出严格要求,他曾多次告诫子女要杜绝特殊化、也嘱咐身边人员不能对其子女进行额外关照。
(三)廉洁之风
毛泽东一生秉持两袖清风、勤俭奉公的崇高道德并以此来教育子女、规范亲属,将廉洁之风吹入家门。毛泽东曾提出“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三条规定,构成了毛泽东家风思想的基本原则,为新时代青年党员牢筑清廉防线提供了借鉴参考。毛泽东对家属和后代的要求也极为严格,他没有留下任何职权和财富供子女继承,坚决反对以“毛泽东”的名义谋个人私利。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的家庭成为了“中国第一家庭”,但起初毛泽东以“皇帝住过的地方”为由并不愿意搬入中南海,同时强烈抵制封建帝制下的家庭氏族体系,坚决反对弹冠相庆的想法。毛泽东表示:“我们不是代表剥削阶级,而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但如果我们不注意严格要求我们的子女,他们也会变质。”裙带关系的先例一旦开创,执政党威信就会被损害,人民心中的信念也会由此动摇。面对各方亲戚官职工作上的援助之请,毛泽东坚持不徇私情的底线原则,运用高超的交流与拒绝艺术,耐心陈情循循善诱,引导他们洞彻事理。但对出身贫农,生活穷困潦倒的亲戚,毛泽东则会自掏腰包进行接济,使浓浓亲情与公正廉洁相融相促。
(四)勤俭之风
俭乃德之共,侈为恶之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价值观中,暴殄天物、挥霍无度向来为人们嗤之以鼻,而利用厚生、节俭节约则为人们所赞颂弘扬。毛泽东始终厉行节俭、艰苦奋斗,因此,毛泽东的家中也自然地形成了勤俭之风。毛泽东的子女无一成长于锦衣玉食的家庭环境。辛苦奔波的生活几乎填满了岸英、岸青的全部童年回忆,奔走之余的零星学习时光已属寥寥无几的安稳。母亲杨开慧被捕后,他们也没能逃脱牢狱之苦。李讷是毛泽东的小女儿,作为掌上明珠本该享受父亲的百般呵护,但却因为生逢战火纷飞的乱世,只得同部队一起过着如履薄冰的生活。七岁的她已经懂得如何在硝烟四起中躲避轰炸;战略转移与撤退期间,她也饥肠辘辘行万里路,与部队的战士并无差别。经历过艰苦才能更加珍视身边的幸福。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国家领导人的毛泽东在举办毛岸英的婚礼时仍然以艰苦朴素为第一要求。没有觥筹交错与高朋满座,没有蔚为壮观的盛大仪式,只有父亲的一份结婚礼物——毛泽东曾穿过的黑色大衣。毛岸英深知父亲的良苦用心,时刻督促自己要将勤俭奋斗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