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新用户注册 退出

公文搜网 - 蓝秘书公文之家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公文汇编 > 综合汇编

综合汇编

(4篇)有关把握党的斗争精神主题党课材料汇编

搜主任 2023-11-05 10:43:55 综合汇编
有关把握党的斗争精神主题党课材料汇编(4篇)从三重维度深刻把握“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生成脉络、精髓要义和现实路径   新时代,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伟大斗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敢于斗争”列入党的百年奋斗“十个坚持”的宝贵历史经验,揭示了斗争精神之于百年大党薪火相传的重要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列入“三个务必”,将“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有关把握党的斗争精神主题党课材料汇编(4篇)

从三重维度深刻把握“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生成脉络、精髓要义和现实路径

 

  新时代,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伟大斗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敢于斗争”列入党的百年奋斗“十个坚持”的宝贵历史经验,揭示了斗争精神之于百年大党薪火相传的重要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列入“三个务必”,将“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之一。从历史、理论和实践三重维度把握中国共产党伟大斗争精神的生成脉络、精髓要义和现实路径,对于在新征程上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维度——找准“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生成脉络

 

  习主席指出:“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斗争是其与生俱来的特质。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伟大斗争精神,历经血与火的淬炼,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一)伟大斗争精神孕育创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中国共产党诞生于血与火的斗争中,成立之始就镌刻着斗争的烙印,伟大建党精神中就包含“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中共一大提出“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强调阶级斗争是党的使命责任。在风雨如晦的岁月,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斗争中重获新生并发展壮大。南昌起义后,党深刻认识到,没有革命的武装就无法战胜武装的反革命,就无法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无法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八七会议后,党得到恢复整顿,领导和发动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武装起义,逐步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反“围剿”斗争中,红军不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总结斗争经验,形成一系列宝贵的战略战术思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高举武装抗日旗帜,主张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对国民党采取有团结有斗争、以斗争促团结的方针,击退其三次反共高潮。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号召争取一切力量,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坚决斗争。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坚持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同时积极开展思想领域斗争,推动革命事业在曲折中不断向前。正如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指出:“我们党尝尽了艰难困苦,轰轰烈烈,英勇奋斗。”

 

  (二)伟大斗争精神继承发扬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各族人民革命热情高涨,中华大地呈现万象更新的局面。然而,新生的人民政权仍面临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许多困难亟待解决。面对敌对势力以及国内落后的经济社会状况,中国共产党在各领域开展斗争,包括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废除旧中国与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没收官僚资本、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展“三反”“五反”运动等一系列社会改革。这些斗争取得的成就,极大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新中国建设事业,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打出了包括认清并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与发展中国家和少数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平息多场边界武装冲突、科教文卫事业除旧布新等一系列漂亮组合拳。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虽然也出现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样的曲折,但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及时以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巨大勇气和魄力坚决纠偏,使党和国家的事业重新步入正轨。这一时期,伟大斗争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战胜挑战、走向胜利的重要精神武器。

 

  (三)伟大斗争精神丰富拓展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迈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正如邓小平指出:“在实现伟大历史转变的过程中,经过多次重大斗争的考验,证明我们党的主流是好的,是有战斗力的,是有能力、有办法解决问题的。”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拓展了斗争精神的内蕴精髓,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讲求斗争艺术,既针锋相对又讲究策略,“要有策略的灵活性,注意有理有节、层次分明、内外有别、内紧外松”。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在斗争中坚持韬光养晦,积极有所作为,倡导“不陷入冲突的漩涡,不成为矛盾的焦点”。在这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实行改革开放,丰富拓展了将改革视为第二次革命的斗争精神,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取得了香港澳门回归、应对金融危机、抗击非典疫情、抗洪抗震救灾等重大胜利,坚决打击暴恐势力、分裂势力等破坏活动,在各领域斗争中不断提高斗争本领,持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四)伟大斗争精神赓续彰显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为完整体系提出,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伟大斗争。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主席对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历史性成就总结指出:“面对国际局势急剧变化,特别是面对外部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我们坚持国家利益为重、国内政治优先,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展示不畏强权的坚定意志,在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牢牢掌握了我国发展和安全主动权。”回顾新时代十年,在伟大斗争精神的引领下,党带领人民完成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首先,赓续以斗争求团结的精神,迎来党成立一百周年。党中央以坚定决心、顽强意志、空前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并取得压倒性胜利,消除了党、国家和军队内部的严重隐患。通过自我革命,党内政治生态面貌一新,并在伟大斗争实践中找到了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其次,赓续以斗争求发展的精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依靠伟大斗争,党的各方面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实现了各领域的历史性变革。再次,赓续以斗争求胜利的精神,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在这一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全国上下齐心,取得反贫困斗争伟大胜利,谱写了人类反贫困斗争史新篇章,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理论维度——透视“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精髓要义

 

  习主席指出:“要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夯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根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斗争起来才有底气、才有力量。”我们要善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把握斗争精神本质,从斗争精神内在机理分析精神特质,从中华文明传承中挖掘其中蕴含的强大基因。

 

  (一)从哲学原理看,斗争精神是矛盾斗争性的外在表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昭示我们,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正确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在矛盾统一体中,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趋势。在哲学领域,斗争性是一个内蕴丰富的哲学范畴,包含政治范畴的斗争及其斗争性,而且比政治范畴的斗争及其斗争性更加深刻。当然,矛盾的斗争性只是一种潜在性存在,当我们想将这种潜在性存在转化为现实性存在时,就需要借助后天实践力量加以培养锻造。斗争精神是对立统一思维的充分展开,是对客观事物内在矛盾的深刻把握与主动回应。解决矛盾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过程,既有来自事物内部原有因素的阻碍作用,又有来自外部因素的消极影响。如果没有一系列曲折斗争,事物性质就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从本质上看,斗争精神是指在伟大斗争实践中需要发扬的一种“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的精神。从属性上看,斗争精神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它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在后天培养和实践中获得的。首先,斗争精神是一种理性思维,是从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在对斗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获得的,是在党的创新理论中形成的。其次,斗争精神是一种实践力量,这种实践力量使共产党人始终保持敢于斗争的风骨、善于斗争的气节,而且能够取得斗争的胜利。最后,斗争精神是理性思维与实践力量的有机统一。斗争精神属于意识,但我们不能让它停留于理性思维层面,而是要以对斗争精神的理性认知指导具体实践,并且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践行,让其发挥出应有的现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