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学在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的心得汇编(2篇)
当好服务人才“店小二”
2022-8-1
近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上强调,要强化为人才服务的理念,在科学评价、正向激励、扶持保障等方面综合施策。当前各地“抢人大战”如火如荼,千方百计地吸引人才,而如何留住人才才是关键。各地党员干部要坚持问需、求实、重情,为人才提供“店小二”式的全链条服务。
固本培元塑根本,服务人才要问需。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意识的同时,不能“一把尺子量人才”,服务人才要精准问“需”,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地方各级党组织要大兴人才调研之风,建立人才需求清单,真正懂人才所急、明人才所需、晰人才所扰。根据需求清单要精准施策,把好人才需求难点、堵点,对“高精尖缺”人才实行一人一策、一事一议,避免盲目放钱、放权、放策,要将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化,制定适宜本地、人才需要、突出特色的人才政策。政策制定后要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常态化联系人才制度,及时了解现状、动态调整政策,针对“个性化”量身定做,提供“私人定制”式人才服务。
真抓实干保落实,服务人才要求实。政策好不好、关键看落实,各地人才政策遍地开花,如果不能落到实处、落到细处都是纸上谈兵。要为紧缺人才配备一对一联系员服务,通过政策文件讲解、帮跑代办服务,推动政策落实落地,让人才实实在在享受到当地“政策红利”。同时,要积极兑现各类奖补助资金,树立良好口碑。服务人才更要深化人才管理领域“放管服”,保障用人单位在人才引进、管理、评价、考核等方面的主体作用,树立正确人才评价导向,坚决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职称倾向,让各个领域的人才能够在自己熟悉、擅长的领域中更加纯粹、专一、高效地投入发展,让人才事业回归本位。
真情实意施关怀,服务人才要重情。对人才的服务要用心、用情,办好人才的“关键小事”,在人才工作上打好“感情牌”,仅是机械的政策、冰冷的文字难免容易寒了人才的“心”。各级政府要积极畅通服务人才绿色通道,在职称评定、职级晋升、调转任交流等方面拓宽发展渠道,在租房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妥善处理好人才“家事”,为人才免除“后顾之忧”。要真情实意重视人才工作,成立人才工作专门机构,持续推行“一把手抓人才”书记项目,持续优化发展软环境,让人才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惜才爱才之心,盼凤来栖、引凤归巢,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使人才更有获得感、归属感,进一步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精心调制人才培养的“新时代配方”
2022-7-31
近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做好中央军委人才工作会议下篇文章,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更好发挥人才对强军事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如今,我国已大步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渴望人才、需要人才。可以说,人才培养工作是时代所需、更是关乎长远的根本大计,然而人才成长没有捷径、人才需求各不相同,只有精心调制人才培养的“新时代配方”,才能与时俱进推动形成“百花齐放春满园”的人才盛景。
“因材施教”升级“培训课堂”,确保知识供给“听得进”。“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在过往的人才培训课堂上,我们难免听到“年年搞培训,内容一个样”的抱怨之音,更有不少年轻干部认为这是“走形式、走过场”,在会上昏昏欲睡、在会下脑海空空,自然达不到知识养分入脑、入心的培训目的。各级组织部门要把握“精准精细、顺时顺意”的培养要求,就要注重“规定动作”和“个性点餐”的有机结合,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通过小班授课、短期培训、专题研讨等方式来设置开班班次,积极匹配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人才需求;同时将“我讲你听”的传统授课模式变为实地走访、互动交流、知识比拼等有趣体验,充分激发学员的参与兴致。真正在“因材施教”中升级“培训课堂”,以丰沛的理论养分滋润人才之心,确保知识供给“听得进”。
“人岗相宜”搭好“奋斗舞台”,确保能力提升“担得起”。“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都说火热的实践天地是培养人才的有效“练兵场”,是提升能力、增强担当的“淬火炉”,然而细细观察各地现状,就会发现“人岗不符”的矛盾日渐凸显,出现了“土专家”待在机关抓耳挠腮、“科研人才”蹲在田头苦思冥想的尴尬场面,这不仅束缚了他们的才能发挥、更影响了他们的能力提升。各级组织部门要为各类人才搭好“奋斗舞台”,就得统筹考虑知识结构、过往经验、性格倾向等因素,真正让“田秀才”到基层一线为农民群众传经送宝、让“致富手”到干事前沿为事业发展摇旗呐喊、让“科研者”到实验基地为技术更迭献策出招,从而大幅提升人才队伍的战斗力,在坚持“以用为本”中让人才增本领、长才干,真正面对重任“担得起”。
“量体裁衣”优化“评价标尺”,确保干事信心“燃得旺”。长期以来,为了有效激励人才,各级各地的“人才评选体系”可谓是“五花八门”,在注重名誉“帽子”忽视才能“里子”、注重标准“硬性”忽视评价“柔性”中,为人才发展设置了道道关卡,反而成为了阻碍进步的“隐形门”。要想真正释放人才活力,各级组织部门就得“量体裁衣”优化“评价标尺”,真正把考核功夫放在平时,通过深入观察工作内外的表现,全面收集人才的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情况;同时把“实绩实效”立为鲜明风向标,既看人才实实在在做了什么、又看最后结果展现如何,从而让愿干事、能干事的人才得到“甜头”、收获“认可”;最后更要把群众意见、基层反馈纳入评价当中,避免出现“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评选方式,进一步增添人才担当作为的底气、迸发干事创业的热情,确保干事信心“烧得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