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知汇编(4篇)
线上健身助力全民健康(新知)
史 哲
2022年05月20日
【现象】换上运动服装,打开直播平台,伴随动感音乐,与网友一起在线跟着主播运动……这是不少人近期的居家健身生活。不久前,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和互联网平台共同开展“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与此同时,众多明星博主、国家队运动员通过视频形式,引导人们参与健身运动,掀起一轮线上健身热潮。居家锻炼、线上参赛,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健身选择,也为全民健身注入了新活力。
【点评】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战略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强身健体的重要性,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线上健身有独特优势,场地灵活、门槛较低,吸引不少人参与。从养生休闲,到减脂增肌塑形,差异化的课程为人们提供了多元选择。无论是健身达人,还是运动“小白”,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
线上健身队伍壮大,居家运动热情高涨,得益于大众健身需求的日益增长,也离不开新场景的打造。科技手段为全民健身赋能,让居家锻炼、线上参赛成为可能。跃动的旋律、翻新的动作、专业的主播……从录播到直播,从简洁明了的动作讲解到精心编排的趣味操,“跟着直播健身”,不仅可以满足健身爱好者锻炼需求,还以其强互动性和娱乐性,带动了许多没有运动习惯的人动起来、坚持下去。这充分说明,创新运动健身的服务供给,有助于激发大众参与健身运动的热情。
新场景蕴藏行业发展新机遇。对于传统健身行业而言,线上健身的兴起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提供了转型升级的契机。从运动服装、健身器材,到健身食品、可穿戴设备,潜力巨大的消费蓝海,给体育产业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有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线上健身市场规模达到3701亿元,预计2026年将增加至近9000亿元。面向市场需求、把握智能化趋势,创新服务方式、发掘新增长点、延伸产业链,在线健身必能打开更大发展空间,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也能实现新突破。
也要看到,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处于起步阶段的线上健身同样如此。如何提高线上运动的服务质量?如何保障居家健身的安全?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平台和内容生产者加强对健身课程内容的科学把关,相关部门和机构也应做好公共服务,大力推广健身科学知识、普及运动风险。参与者也要提高风险意识,在合理评估自身体能、运动强度的基础上,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以安全为前提去感受运动的魅力。惟其如此,才能让线上健身走得更稳更远。
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成为普遍生活方式。瞄准这一目标,以在线健身走红为契机,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开拓运动新业态新模式,大力营造人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必能带动更多人动起来,以全民健身助力全民健康。
加强整理保护、研究阐释、展示传播 不断拓宽“让文物活起来”的路径(新知新觉)
李瑞振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17日 第 09 版)
保护历史文物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多次就文物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提升文物保护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做好文物工作领航指路。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关于“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论述精神,在加强文物整理保护、做好研究阐释、提高展示传播水平等方面下大功夫。
加强文物整理保护。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文物活起来”,就是要激活历史文物资源的生命力,通过活化利用让文物重现璀璨光彩。“让文物活起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文物场所成为国家客厅、文物资源赋能高质量发展、文物创意点亮美好生活等方方面面,其中做好文物的整理保护是重要前提。文物作为民族智慧的结晶、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和重要载体,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重要精神纽带,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让文物活起来”,首先要做好文物的整理保护工作。一方面,文物整理是文物保护的前提,只有摸清了文物资源家底才能做好文物保护、才能“让文物活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物事业发展迎来历史最好时期,文物普查和长城、石窟寺等专项调查工作扎实推进,普查登记全国不可移动文物76.67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文物资源家底逐步摸清。另一方面,要坚持对文物进行专业保护,如对濒危损毁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对重点文物进行预防性主动性保护,让文物真正“延年益寿”,让优秀文物世代相传。面向未来,我们要继续做好系统的文物整理保护工作,健全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体系,建立文物资源资产动态管理机制,完善常态化的国家文物登录制度,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健全文物保护利用法律制度和标准规范,划定文物保护利用的红线和底线,提升全社会文物保护法治意识。
加强文物研究阐释。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让文物活起来”,既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需要在理论研究上不断拓展的大工程。比如,对于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来说,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是题中应有之义;加强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就要在保护好革命文物本体基础上,加大革命文物研究。加强文物研究阐释能够“让文物活起来”具备更为坚实的理论支撑。首先,要准确阐释文物自身的深厚内涵,通过对文物本体的深入研究、深刻阐释,实现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的目的,帮助人们认识历史本来面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和规律。其次,要注重研究阐释的方式方法创新,在研究过程中注重文物和文献、史料的结合,坚持历史和现实结合的方法,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做到透物见史、见人、见精神,用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解释中国文物中蕴含的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新的时代条件下,尤其要重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好研究阐释工作。再次,要加强研究队伍建设,提高研究人员专业化能力,多出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积极推进文物研究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实施多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为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提高文物展示传播水平。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文物工作虽然保存、研究的是过去和历史,但最终要落实到服务今天、服务现实。我们要在做好文物整理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文物的展示传播工作,充分展现文物的价值和魅力。首先,做好文物数字化展示传播工作,使文物展示传播与当代科技手段、艺术形式实现“无缝对接”。在文物大数据建设、文物资源共享等方面继续向纵深拓展,提高文物知识传播的便捷性,增强文化展示的互动性和体验性。比如,可以加快发展智能博物馆,打造博物馆网络矩阵,让文物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其次,加强对外宣传推广活动。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是中国故事的生动讲述者,在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我们要推动对外宣传创新,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深化文物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开展中外联合考古、精品展示等活动,不断提高文物展示传播水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