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稳经济主题会交流发言汇编(4篇)
2022年稳经济主题会交流发言汇编(4篇)
构建高质量、可持续的中国养老保险体系
中共中央政治局2022年4月29日召开的会议明确提出,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在老龄化、高龄化快速发展的当下,建立高质量、可持续的中国养老保险体系已经成为稳经济、保民生,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可以说,推进共同富裕,是促进我国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建立高质量的、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是我们走向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
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举世公认。但我国建立高质量、可持续的养老保险体系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解决。
一、我国养老保障体系覆盖人口全球第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保障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我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发展,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优势。目前,我国全面建成覆盖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制度所覆盖的人口占比全球第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体系保障老年人生活水平和质量,老年人福祉得到极大提升;养老保险制度成为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
二、养老保险体系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一,养老保险体系多支柱发展不平衡。基本养老保险“一枝独大”问题突出,第一支柱“一枝独大”,负担过重;第二支柱“一块短板”,覆盖率低;第三支柱“一颗幼苗”,尚处于探索阶段。
第二,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有待进一步推进。目前,推进比较多的是市级统筹、省级统筹,但是全国统筹才刚刚起步。全国统筹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南北不平衡、东西不平衡,老企业和新企业不平衡等问题。这是一个逐步平衡的过程,可能需较长的时间实现。法定人群的全覆盖不足也是制约全国统筹的一个因素。因为新业态和非正规就业这两类人群,特别是农民工、灵活就业人群,还面临参保项目较少、保障不全、水平低等难题。在全国统筹中,应把所有的劳动者,包括灵活就业、非正规就业人群,以及新业态人群等,都纳入保障体系中。
第三,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可持续面临挑战。我国对基本养老保险中的投资产品范围有限,保值压力大。养老保险基金在投资理财产品上要有所作为,也会面临风险,而养老金承担不了这么大的风险,因此其对理财产品就有很高的安全性和保值性要求,对保值、增值运营持牌企业也就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四,城乡居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水平差距过大。当前,职工养老保险人均缴费远高于居民人均缴费,所以二者待遇也相差很大。如何尽可能缩小差距,值得研究。
第五,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覆盖面有待扩大,筹资压力比较大,这也是当前面临的一个挑战。此外,区域发展不平衡,老工业地区缴交难度大,企业年金推进过程中,需尽量逐步缩小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第六,个人养老金制度税收激励需优化,需开发多样化产品,加大参保吸引力。当前,个人养老的理财投资理念还没有形成,人们对全生命周期的养老概念还比较淡漠。
三、多角度多层次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
对于完善高质量、可持续养老保险体系,我们可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优结构。做大第一支柱,提升第二、第三支柱覆盖面,逐步优化三支柱结构,尤其是要规范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加快发展个人养老保险;加快推进企业年金制度,扩大中小企业参加企业年金的覆盖面;提升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和支付水平。
第二,促统筹。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城镇职工基础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实现制度可持续性。只有这样,才能够解决城乡之间、企业之间,或者新老企业之间的差距,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新局面。在这个过程中,中央调剂基金可发挥极大作用。
第三,提水平。要通过财政和国有资本的划转,提高养老金的水平。
第四,扩覆盖,即从多角度、多层次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可放宽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条件,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企业年金应降低准入门槛,让中小型企业把年金制度建立起来。同时,个人账户管理方面,可建立网上平台,方便职工进行年金缴纳、账户信息查询等。此外,可加大对个人养老金第三支柱的宣传力度,吸引个人加入全生命周期养老,强化税优吸引力,合理扩充退休前支付项目类型。
第五,促进、规范基金运营管理,实现基金可持续发展。一是法律法规要健全,制度要保障;二是在收支运行和投资体系上保证长期的可持续性;三是保障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行为,加强养老基金投资监管和规范。
第六,加快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
第七,逐步缩小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之间养老保险的水平和差距。要加大再分配力度,强化共济功能,把更多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宏观政策配置格局的深刻变化
进入新发展阶段,特别是面对2022年以来我国发展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的复杂严峻形势,经济工作该怎么干?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围绕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做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这标志着我
国宏观政策配置格局已经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
第一,市场主体替代企业成为聚焦点。既往的宏观政策配置多聚焦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而展开。近几年,特别是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来,作为一个与企业近似的全新概念——市场主体逐步进入宏观经济的分析视域,先是两个概念交替使用,继而以市场主体涵盖企业。今天,我们只要稍加观察就会发现,除非有特别指向,举凡既往使用企业概念的场合,几乎都以市场主体加以替代,这是为什么?一是市场主体的覆盖范围远大于企业,既包括法人也包括自然人和非法人组织;二是可以凸显和加大对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小微经济体的关注。如果将大中型企业比喻为经济活动的主动脉,那么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等小微经济体便是经济活动的毛细血管。宏观经济分析,由主动脉伸展到毛细血管这一异常显著的变化,启示我们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宏观政策配置,要全面覆盖包括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内的所有经济体,参与GDP创造的所有的经济单元。
第二,围绕市场主体的关切而转。既往的宏观政策配置多围绕诸如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之类的宏观经济主要指标而展开。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来,我们可以观察到,越出上述指标而进一步深入市场主体层面,紧扣市场主体关切,布局宏观政策,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越来越成为贯穿始终的一条逻辑主线。一个极其突出的例子就是“六保六稳”。自2020年以来,我国经济工作始终围绕着“六保六稳”而展开,2022年已经是以“六保六稳”作为经济工作主线的第三个年头。不管是“六保”还是“六稳”,都是建立在首先保住稳住市场主体的基础之上的。因为只有保住市场主体,我们才能保住基本民生、保住经济基本盘、保住粮食能源安全、保住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住基层运转;只有稳住市场主体,我们才能稳住就业,稳住基本民生,稳住经济基本盘,稳住金融、外贸、投资、预期。
第三,着眼于从“根”上浇水施肥。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来,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我国的宏观政策配置总体上的着力点和着重点都是扎根于市场主体身上的。直面市场主体的需求,围绕市场主体而精准实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就业政策,着眼于从“根”上浇水施肥,越来越演化为一道宏观政策配置的全新景观。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其重点内容和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