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到好处方为妙——谈谈文稿写作中的引用问题
引用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目的在于通过对诗词歌赋、格言警句、典籍典故的借用,以更精到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观点见解、主张看法。就其功用而言,引用可使论点更加鲜明,增强文稿的说服力;可使论据更加确凿,增强文稿的信服力;可使表述更加凝练,增强文稿的感染力,因而具有画龙点睛、升华主题之效。
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会抄不会抄。”对写作者而言,不必讳言引用,但需要警惕的是“掉书袋”式的卖弄学识,是“拉大旗作虎皮”式的虚张声势,是“言必称希腊”式的鹦鹉学舌,是借用别人观点来掩盖自己思想的贫乏、知识的贫瘠。李瑞环说得非常精彩:“领导干部讲话、文章中引用一下诗词典故,可以画龙点睛、节省文字,用得好还可以提神,但过分地、刻意地花太多工夫去寻章摘句,没多大意思。”正如《菜根谭》所言:“文章做到极致,无有他奇,只是恰好。”推之于做人、处事,莫不如此。
那么,如何在引用中把握好分寸、拿捏好尺度,求得“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的效果?依自己的体会,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引“完整”,不断章取义
在文稿起草中,经常会引用上级文件或领导讲话中的原话,用来交代背景或引出观点、提供论据。但是,这些话语,具有其特定的场景和语境,必须结合上下文来阅读、来理解。很多时候,孤立地引用一两句,并不能全面准确表达其含义,只有完整的一段话才能严密周延地说明观点。所以,在引用的时候,要尽可能保持引文的完整,切忌掐头去尾、断章取义。尤须注意的是,切不可依据自己的理解,对原文进行取舍或删改。
二、引“精准”,不牵强附会
引用的目的,是为了引出观点、支撑观点、印证观点。所以,引用的言论必须与文稿所要阐述的观点相吻合,能立得住、讲得通、撑得起。现实中,很多新手误以为大量引用可以体现文稿的高度和深度,却未考虑到所引用的言论同中心论点或分论点之间的连接是否紧密,致使论据与论点脱节,大大降低了说服力。所以,在引用的时候,一定要精中求精、优中选优,把那些最能支撑观点、印证观点的话语筛选出来,坚决防止“说是也是,是也不是”的粗枝大叶作风,力求取得微言大义、言约意丰之效。
三、引“简洁”,不繁言蔓词
引用最常见的毛病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通篇大都是别人的话,很少见自己的话。对很多新手而言,这个问题非常突出,动辄就是“某某指出,某某强调”,一方面,客观上拉长了文稿篇幅,使受众如同吃厚皮包子,一口咬不到馅;另一方面,使文稿层次繁琐累赘,如同“裹脚小老太,总是走不到前去”,让人看着发急。所以,在引用的时候,要坚决防止“掉书袋”,切勿过多铺垫、堆砌,做到惜墨如金、意到即止,尽快转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