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新用户注册 退出

公文搜网 - 蓝秘书公文之家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政经部门 > 政府

政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报告

搜主任 2024-10-11 13:33:54 政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报告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内涵深厚,可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丰厚滋养。新时代背景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关乎国家发展的重要大事,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鉴于此,高校需要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人才培养中的有效融入策略。突出文化地位,完善艺术人才培养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报告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内涵深厚,可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丰厚滋养。新时代背景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关乎国家发展的重要大事,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鉴于此,高校需要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人才培养中的有效融入策略。

突出文化地位,完善艺术人才培养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并非仅依靠几门相关课程或几场文化活动即可实现。要想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艺术人才培养的一部分,使艺术人才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高度的文化自信,高校还需着眼于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与创新,以凸显文化在教育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开展的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在广泛听取全国培养单位意见、跨领域专家学者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将艺术专业一级学科学位类别调整为博士层次,同时在部分专业学位类别中明确曲艺、书法、戏曲等传统文化艺术的地位。此次艺术学门类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是艺术教育改革优化迈出的重要一步,充分体现出艺术学科专业服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导向,可为培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层次艺术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在此背景下,高校应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办学发展的重要方向,统一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渗透于艺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既要在专业主干课程中自然有序地融入传统文化内容,也要立足办学实际开设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使艺术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整体向优秀传统文化靠拢。

围绕专业课程,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艺术人才培养并非文化知识的简单拼接与文化要素的生硬搬运,而是应围绕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课程中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以舞台美术人才培养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应用于舞台设计的各个方面。比如写生实训课程,教师可依托当地古建筑群进一步延伸出建筑特色、人文历史等文化课题;剧本分析课程,教师可开展古诗词赏析,引导学生以传统诗词的语言美和韵律美来提升舞台美术的形式美和意境美。实践证明,并非只有绚丽的灯光与先进的技术才能吸引受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舞台设计中的应用往往更能打动受众。以20xx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为例,一幅书写中华文明的长卷缓缓打开,从极具标志性的长城、京剧、太极,到彰显中国深厚历史底蕴的岩画、陶瓷、青铜器,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元素向世界彰显出文化强国的魅力与自信。在20xx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代替常见的xx秒倒计时,节气流转中尽显中国山水盛景,带领世界各国人民感受“中国式浪漫”。因此,在文化自信背景下,艺术人才培养既是掌握专业知识与技术的过程,也是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情怀的过程,只有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追求,才能促进艺术人才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与传承的内在自觉。

立足培养实际,挖掘地域特色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持民族特性的同时,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艺术人才培养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在满足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立足区域实际,深入挖掘兼具代表性与地域性的特色文化。以江苏建筑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为例,该校设立“艺术工作坊”教学项目开展实践考察课程,要求教师带领学生详细梳理当地历史文化,以“xx汉文化”为教学主题,参照xx出土的汉代陶俑,引导学生设计xx汉俑q版动漫形象,以契合当代年轻人审美偏好的方式彰显xx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再如,xx学院在艺术人才培养实践中,既注重推动艺术教育的深度发展,又强调满足区域经济建设需要,通过将客家传统艺术文化融入教育教学过程,构建地方文化与人才培养积极联动的有效机制。其中,该校的《设计思维与创意》《舞蹈编排》《声乐》等课程富含客家传统艺术文化,且校内教授编写的与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原生态景观有关的内容被国内多所高校应用于《设计素描》《建筑速写》等教材教学之中。因此,高校应以当地特色文化为土壤,依托教学实践提取文化要素、丰富文化成果、揭示文化本质,以传承和创新地域文化为己任,从而在保持地域文化鲜明个性的同时,为高校人才培养、课程改革赋予更多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