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访维稳工作的探索
公文搜 2021-07-09 11:49:59 司法
农村信访维稳工作的探索“农村稳,则社会稳”,要确保社会政治大局的稳定,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要确保农村这个基础的稳定。当前,随着经济的加
农村信访维稳工作的探索
“农村稳,则社会稳”,要确保社会政治大局的稳定,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创造一个良好
的外部环境,首先要确保农村这个基础的稳定。当前,随着经济的加快发展和社会改革
不断深入,农村各类社会矛盾日趋复杂,表现出复杂化、多元化、无序化等新特点,信
访工作仍是农村基层维稳的焦点、难点。而基层维稳又是整个维稳体制的重心,尤其是
在社会急剧转型的当代中国,基层维稳过程中公众利益诉求表达行为呈现出“数量扩大、
规模增加、行为激烈、诱点多发、涉及面广、对抗性强等特点”。基层政府是维稳的前沿
阵地,处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最为脆弱的节点部位。基层政府的维稳行为直接关系到地方
治理的成败。
一、信访的主要特征
2017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信访局督查调研聚焦主业,担当履职,工作实现新突破、
新成效,全年办理中央、国家机关交办信访事项333件,同比上升139.57%;办理自治区
领导交办信访事项19件,同比上升137.5%;交办督办、组织攻坚推动化解信访积案891
件,其中,自治区交办320件化解318件,各地排查578件化解573件。在取得良好社会效
果的同时,笔者从信访的案件情况来看,农村信访案件仍是占信访总量的主体,主要呈
现以下几个特征:
(一)越级上访明显增多
从信访事项数据来看,越级上访的案件在上升,特别是部分信访人选择在“两会”期间、
国家重要峰会、等重大会议召开期间,试图引起上级领导重视,给地方政府施压。农民
群众上访由过去自发松散向有组织、有策划的越级上访人数明显增多,他们通过制造事
端给政府施加压力,极大破坏了信访秩序,并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集体信访案件增多
从信访的数据统计来看,除了越级上访的情况增多,集体信访案件数以及参与信访代表
人数总体偏多,形势依然严峻。从集体信访的组成人员来看,参与的主体成份在增多,
过去农村上访群众以农民为主,近年来上访主体涉及复退军人等重点群体变个访为群访
,个别问题集体化,形成抱团效应,劝返难度大。
(三)闹访缠访问题时有发生
农村信访还存在缠访的现象,有些上访户对同一不合理的诉求问题重复、多次地上访缠
访,有的上访达几年甚至更久,XX就长年聚集了从全国各地至此的上访户,俨然成为“职
业上访人”。
二、问题的成因和影响
信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物,信访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以及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因改革和利益格局调整而产生的信访问题也逐渐增多,究
其根本,还是因为发展和利益分配的不均衡,使得利益冲突加剧。受经济水平和政策的
限制,各类群体的利益诉求难以得到满足,形成了新的矛盾和问题。
(一)农民群众面临着信仰危机,对遵守社会秩序缺乏自律意识
当前,转型时期的社会充满了利益的冲突和观念的撞击,农民群众普遍感到精神焦虑、
浮躁难安,缺失了信仰和道德。生活的不安全感和前途的不确定性,使得农民群众他们
对原来传统道德价值的崇敬感、神圣感没有了,感到困惑、焦虑,个人私心得以滋生和
膨胀,在处理同村集体利益关系上,只考虑得到,不考虑付出;在邻里关系的处理上,
只考虑自身利益,忽视他人的合法权益。这些潜在的诱因,导致农民群众对遵守社会秩
序和村规村约的自律意识逐步弱化,遇到矛盾纠纷或利益问题很容易引发系列的信访问
题,比如,在信访过程中,只强调自己的民主权利,对《信访条例》中规定的“如实、客观
、依法、逐级”上访的义务不予理睬,这些都是造成基层工作难做、一些社会矛盾难以调
处的重要原因。
(二)贫富差距和保障机制不健全,引发农民群众的心理失衡
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导致民众缺乏安全感。所谓安全感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有种稳定
的不害怕的感觉。目前,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面临公共服务不到位、社
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等突出矛盾。一些特殊群体,因征地失地、下岗失业、年龄偏大、就
业技能偏低等原因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在社会保障制度不稳定
的状态下,群众心理普遍缺乏安全感,人的内心变得焦躁不安,借助上访途径以发泄对
社会的不满或是捞取利益。在法律保障机制方面,“谁主张,谁举证”是一般民事案件的
证据规则,有不少农村案例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