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
公文搜 2021-07-14 18:03:30 应急
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 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指出,要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应急管理是
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 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指出,要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健全应急管理体系,需要对在准备、响应和早期恢复阶段所涉及的资源、责任等一系列管理问题进行战略谋划与科学设计,也需要结合一些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进行系统评估、快速改进。1.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 我国应急管理事业起步于2003年应对非典疫情之后。为解决卫生防疫基础薄弱、应急响应能力不足等问题,非典疫情后,以“一案三制”为四梁八柱的中国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建立起来。所谓“一案三制”,“一案”是指应急预案,“三制”则分别是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总体来看,“一案三制”中,应急预案是当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截至2019年9月,共制定了550余万件应急预案。在体制方面,2006年4月,在国务院办公厅设置了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务院总值班室),事实上承担着国务院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和国务院总值班工作,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能,发挥运转枢纽的功能;各地也相继设立了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另外,许多中央单位也成立了应急管理机构。在法制方面,2003年5月国务院公布实施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着重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存在的信息渠道不畅、信息统计不准、应急响应不快、应急准备不足等问题,旨在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2007年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这是中国应急管理工作法制化的里程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应急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不断调整和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应对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生产事故灾难能力不断提高,创造了许多抢险救灾、应急管理的奇迹,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在实践中充分展现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2018年4月16日,新组建的应急管理部挂牌,该部先后整合了原有11个部门的13项职责,其中包括5个国家指挥协调机构的职责,完成了公安消防、武警森林两支部队近20万人的转制,组建了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这项工作涉及部门多、任务重、跨军地、影响面广,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应急管理工作专业化管理、全过程管理和应急资源集约化管理的进程,为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这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努力方向,为持续完善中国应急管理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2.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这次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在已有国家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党中央果断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在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事实上启动了国家最高层级应急响应。另外,此次疫情应对中还向前方派出了中央指导组。从地方层面来看,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发展态势,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同时,按照中央的要求,还启动了全国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省除武汉市外的16个市州及县级市的工作机制,全力支持湖北省加强病人的救治工作。另外,军队持续增援武汉等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这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国家应急能力体系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国家整体安全,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