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在望 文化有为——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一点体会
复兴在望 文化有为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一点体会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党带领人民前进的方向,提出了奋进新征程的行动纲领。全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大会号召,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二十大成果丰硕、内容丰富,意义重大、鼓舞人心。一段时间以来,在不断深化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日子里,作为一名媒体人和文化从业者,联系自身30多年工作实际,对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任务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战略部署倍感振奋、体会深刻。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就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包括精神生活在内的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使命和光荣任务。报告特别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大特征,也凸显了精神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和重要意义,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和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今天,进入新时代的新中国是党领导人民从昔日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通过革命奋斗得来的、建成的,正因为旧中国的极端贫穷和落后,在很多人固有的思维中,往往把现代化更多地理解为物质文明的丰富发达。从当年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到后来的GDP崇拜,都是许多人感性认识和惯性思维的结果。真正的现代化,物质文明极其重要,没有物质文明,谈不上现代化;精神文明更不可或缺,没有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不是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真正的现代化,应当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者相互协调、达到统一的现代化,就是要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一方面,从物质文明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十年,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当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过百亿,达到121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超过18.5%,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85698元……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重要保障,特别是在我国东南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物质文明已极度接近现代化国家指标体系。另一方面,从精神文明建设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繁荣兴盛同样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良好条件。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发展、产业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础是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对文化强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当下的文化建设在面临重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