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雅琴:抗疫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
公文搜 2021-07-15 08:44:58 文化
抗疫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发表时间:2020-10-12来源:党建网廖雅琴2020年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
抗疫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发表时间:2020-10-12来源:党建网廖雅琴2020年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这“20字”伟大抗疫精神的精准定义和高度凝练,凝结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显示了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共抗疫情的英勇壮举。伟大抗疫精神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内置了抗击疫情制胜的中国密码,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生命至上”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尊重和关爱生命的大爱精神。在天地万物当中,儒家强调要尊重生命、“贵生”,认为万物的生长是天地的大德,提出“天地之大德曰生”;认为人在自然界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万物之灵、天地之性,《孝经·圣治章》有云:“天地之性,人为贵”,《荀子·王制》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论语·乡党》中记载,孔子在马厩失火后问“伤人乎”“不问马”的故事,说明儒家对生命尤其是人的生命的尊重。在此基础上,孔子还强调“仁”,说“仁者爱人”;孟子也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对社会大众的关爱彰显无遗。佛教和道教同样尊重生命,佛教提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将“不杀生”作为其戒律;道家在《道德经》中强调“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庄子也认为个体生命价值本身高于一切。这种对生命的尊重与重视,数千年来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党和国家所采取的及时、高效的应对措施,正是这一精神的生动体现。“举国同心”体现了传统文化中“上下同欲者胜”的精神。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主张团结协作。儒家主张以“仁政”求团结,《论语·子路》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为政》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说的就是君子应讲求大局,持有独立的见识,保持宽厚仁爱之心,不搞拉帮结派的行为;荀子在《王制》中也认为人必须团结协作,君主更要善于团结协作。明代政治家张居正在修建胶莱新河时认为,天下的事不是某一人某一家的事,认为干事谋业当以“大义”为目的,要以“长远”去谋划,不要因“小利”和“私心”而人云亦云,而要以一颗公正无私的心去团结人,同舟共济,才能利国利民。诸子百家各家也都同样强调团结协作的重要性。道家主张以“无为”求团结,墨家主张以“兼爱”求团结,法家创始人慎子提出“治国之君,非一人之力也”,兵家孙子提出“上下同欲者胜”,等等。这种团结合作、万众一心的精神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发展中,演绎出了诸多动人故事,古有“将相和”,近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今又有“举国同心、共抗疫情”。中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事实,再次验证了“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古训的伟大价值。“舍生忘死”体现了传统文化中赴汤蹈火、舍生取义、舍己护众的精神。儒家崇尚“泛爱众”的“仁”,为了践行这一核心理念,孔子因此强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儒家还推崇“牺牲小我,完成大我”,强调“杀身成仁”,倡导“浩然正气”,做到“死而不朽”。曾子在《论语·泰伯》中更是强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孟子·告子上》提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道家看淡生死,老子提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庄子也提出了“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观点。佛教则秉持积善行善的生死轮回报应说。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正是由于各条战线的抗疫勇士们舍生忘死的奋战,目前中国才基本回归正常生活的状态。“尊重科学”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格致”“穷理